黄丽君 - 学校不应是孩子的压力煲 | 中环High Tea
特区政府要求变,其中重要的一环必定是教育。教育制度不但影响下一代掌握知识,更加是紧扣人格培养的一环,但香港基础教育制度经历几十年来的发展,似乎越来越钻牛角尖,结果是我们出产了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尖子」,我们若不认认真真地看教育内涵,无助培育未来人才的基础。
刚发表的《施政报告》,对中小学教育的着墨包括推动数字教育、更新初中科学科课程,亦会强化英语、普通话和其他语言的学与教。这些课程上的增值和优化安排是必需的,但优化了课程框架,学校如何可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今日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是学习氛围是甚么?是难!难!难!
最近我听到一些幼稚园升小一的面试内容,实在令人惊讶。4岁多、5岁的孩子在面试时会面对甚么考验?要即场朗读一篇40至60字的文章,中、英文各一,当中包括幼稚园学生根本日常不会接触的文字。虽然面试讲明不可以是考试,但学校们都可以巧妙地用ipad展示出学生要看到的考题。除了中、英文之外,还要考数学,除了要计加、减数之外,还有应用题,例如鸡有两只脚,牛有4只脚,3只鸡和2只牛共有几多只脚,这是复杂的加数题,甚至是一条乘数题,小一面试竟然问这些问题,是否很荒唐?
当然上述的面试的难题不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小学,但稍为被家长热捧的学校都有这类艰深的面试问题。坊间的小一面试训练班,都是以此为基础为幼稚园生进行特训。试想想,这种面试体验难道不会吓坏孩子,令他们觉得学习是那么艰难,完全不期待读小学?
学校面试内容为甚么要这么艰涩?相信就是为了要筛选和取录最资优的孩子,然后这些孩子就可以为学校在升中、以至未来中学文凭试创造出亮丽的成绩,成为家长继续热捧的必选之校。这个过程和学习气围完全牺牲了学生,大家问今日学生为甚么有那么多情绪病?答案不难找。若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一些超越他们年纪应具备的学习要求,他们不会有压力、不会对学习厌恶吗?
要改善教育制度,不但在课程上,教育当局也要想想如何令学校改辕易辙,不要令学校变成孩子的压力煲,孩子们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成为高分高能的学生。
黄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