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天天都上体育课 | 中环High Tea
特首李家超昨天宣读了新一年的施政报告。在体育政策方面,他提出了要促进体育活动普及化,要提供更多体育及康乐设施,包括兴建一个可举办国际级别比赛的游泳馆和一个设有剑击训练及比赛设备的体育馆。这是加强体育硬件的配套,但软件又如何?
在刚过去的两届奥运,香港在游泳和剑击项目取得金牌、银牌、铜牌的佳绩,政府加建这两个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设施相当顺理成章,但增加和提升了设施之后,同样重要的是提升软件,而其中的重点是培训有潜质的运动员。
过去几十年,政府当局在培训运动员工作上,主要倚靠体育总会或体育会承担责任,中小学提供的体育训练,只靠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课,以及课余的兴趣班时段,这个模式绝对没有把体育训练作为重点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传统学校基本上不重视体艺课程,这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特色。
到了近年,香港运动员在奥运单车、游泳和剑击等项目相继取得佳绩后,政府对培训精英运动员增拨了更多资源,但在普及化方面,仍然未见当局有大力推动的目标和措施,其实香港若要全方位推进体育发展,落实体育普及化的工作不可少。
至今,香港如何可以做好普及化,我们未见方向,但内地的模式也许可以作为借镜和参考。
国家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要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又在2022年作出修订,新增「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并「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等条款。这些规定若要在香港实行,对本港的中小学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但这并不等如香港中小学的课程不能分阶段逐步增加每周体育课的上课时数,作为推动体育普及化的手段。
内地重视体育,将体育课变成中小学课程的核心,香港要推动体育发展,也必需要有这种精神。中小学生每天都上体育课可能吗?看似不可能,但教育当局、学校、家长和学生也许可以共同探讨,至少找出一个令香港课程更重视体育的模式。
黄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