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床位寓所条例》的失败经验 | 巴士的点评

  香港现在有近11万间㓥房,居住了约24万居民,如何改善㓥房问题惹起关注。

  去年10月,特首李家超表示,要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工作组的目标包括为㓥房居住环境设定最低标准,例如楼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积等,并针对不合最低标准的「㓥房」提出取缔方法。

  虽然大家都关心㓥房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估计可能有3.6万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住在㓥房,希望可以尽快改善㓥房居民的生活。但解决㓥房问题不能一刀切,否则会适得其反。回归前政府制订《床位寓所条例》想解决笼屋问题的失败经验,值得借镜。

  上世纪90年代,经济急速发展,租金飞升,公共房屋供不应求,结果就在旺区的旧楼出现了大量的笼屋。

  笼屋很多都是两格碌架床,每个床位用铁笼围封,让租床位的居民锁住私人物件,但是一个人只是生活在6呎乘3呎的空间之内,不但极其狭窄,而且笼屋的防火、衞生条件都极其恶劣。当时包括社协在内的多个团体关注笼屋问题,开始向国际层面,甚至向联合国反映,敦促政府全面取缔笼屋。结果政府在1994年制订《床位寓所条例》,要求笼屋经营者申请牌照,大量取缔条件差的笼屋。

  90年代全盛时期,估计香港有超过150间笼屋,住了超过5000名居民。新条例接近一刀切,大量淘汰笼屋,但政府同时只是提供了几百个单身人士单位或是宿位,以安置受影响笼屋居民,而且这些安置宿位大部分并不在笼屋密集的市中心地区,笼屋居民亦不愿意搬往入住,怕影响他们的工作。

  结果政府好心做坏事,令大量居民住入非法笼屋,居住环境不但没有改善,由于笼屋业主要逃避政府管制,租金还一直上升。

  《床位寓所条例》的失败经验说明,解决房屋这些长远问题,一是不能一刀切,二是不能操之过急想短时间内解决,三是要有比较完善的配套,才可以逐步动手。

  未来公共房屋的供应量将会逐步增加,政府有条件解决㓥房问题,但是如果一下子向大部分㓥房开刀,而政府提供的单位又只能够安置小部分居民的话,就等于将余下的8、9万户㓥房户赶入私楼市场,势必令私楼租金暴升,不但影响了㓥房居民,连其他租住私楼的居民都会受害。

  所以政府适宜首先划定劣质㓥房的标准,例如㓥房的面积要有7平方米,并且有楼宇安全、消防等一系列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劣质㓥房,亦都只能够定出过渡期逐步取缔,不能一下子马上取缔。

  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不适宜一刀切,否则衍生的问题,会多过解决的问题。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
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