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环保政策的政治性 | 巴士的点评
今年2、3月,闻说有外国领馆官员到处收风,询问本地领袖意见,特区政府推行的垃圾征费计划,会不会很灾难性。被问者的感觉是,外国领馆关心垃圾征费多于23条立法,显然是认为垃圾征费激起的民意反弹会大得多。
特区政府原定在4月1日推行垃圾征费,其后急急变招,推迟至8月1日实施。首先是避免和23条立法同步进行,以免同时展开两条战线,陷入被动。到本周一政府决定暂缓在8月1日实施垃圾征费计划,先用一年时间研究未来的路向。香港研究协会本月中做的民调显示,有7成市民反对在8月实施垃圾征费。民意倾向极其清晰,政府暂缓计划本来已是听取民意的决策,如果再考虑事件的政治性,更加是明智之举。
第一,莫犯颠覆性的错误。2019年爆发黑暴事件,香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本届政府在2022年上台,执政两年,施政初见成效,但亦不能觉得政治形势大好。据说外国评估香港的政治形势,首先关注特区政府会不会犯下一些颠覆性错误,触发大量民众上街示威,当然这些亦是搞乱香港的最佳机会。香港就如一个大病初瘉的病人,需要时间调养,特区政府的雷达,就要聚焦扫射那些政策可能犯上颠覆性错误,这些领域如非必要就不要冒险推进,垃圾征费显然是属于这类政策。
第二,本地环团失踪。在上届政府的时候,很多环团游说政府推行垃圾征费政策。但是到本届政府考虑执行政策时,今年初出现一片骂声,那些当日推动垃圾征费的环团就失了踪,无人出来说过半句说话,无人尝试游说市民为了环保要忍受诸多不便,为了环保就要付出金钱代价。但到政府倾向暂缓政策时,又见到一些环团重新出来批评政府没有实践环保的决心。本地环团这些行径,固然可能是一种输打赢要的心态,但若特区政府听他们硬推政策的建议,真的是「信一成双目失明」。
第三国际环团钱多。其实环保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范畴,既涉及财团亦涉及外国势力。香港有一个诡异的现象,就是有一个国际环团经常花钱在社交媒体大卖广告,反对「明日大屿」填海计划,在广告中访问了不少名人,雄辩滔滔反对填海。见到这些广告的时候,首先就奇怪这些环团为何有那么多钱可以不断卖广告,其次就是看不到有反驳声音,既不见到政府卖广告去捍卫填海计划,亦不见到本地很多号称为民请命的团体卖广告去为㓥房居民发声。那些住在一、二千呎大屋的社会贤达,当他们侃侃而谈大力推动环保的时候,有没有关顾一下㓥房孩子的利益呢?
总括而言,环保的政策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当中涉及内外政治势力与政府角力,走出前台的声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政府先从垃圾征费计划中撤退,收窄战线,亦是一个务实的抉择。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
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