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参考「先行先试」结论 减废回收转危为机 | 社论

  垃圾收费计划经过两个月的「先行先试」,结果反映市民和持份者都未准备好,加上配套不足够,令政府原订计划8月1日全面推行,现在变得不切实际。当局要实事求是,全面盘点如何推进减废工作,并借着市民和持份者的关注程度大为提高时,加大资源,推动公众教育和宣传,同时增设配套基建,转危为机,为社会减废打下良好基础。

  垃圾收费计划是上届政府在立法会通过成为法例,原定今年元旦生效,但面对前线清洁工人手不足而推迟至4月1日,其后更多执行细节问题浮现,再押后至8月1日。当局随之在14个处所「先行先试」,以查找垃圾收费会出现甚么问题。

  结果显示,即使所有处所领取免费指定袋,除了院舍、食肆和政府大楼外,其余处所的使用率非常参差,商场使用率约70%,公屋及私人住宅使用率约20%至56%不等。不少市民认为垃圾收费扰民,约80%受访者要求押后推行计划。而大部分前线清洁工须处理没用指定袋的垃圾,导致工作量大增,又担心与住户产生争执或误堕法网,有个别工人表明或会转职。至于食肆则抱怨指定袋又薄又贵,增加营运成本。

  「先行先试」如一面镜子,让特区政府看清状况,现在要积极面对,展现担当有为的施政作风。首先,若照计划于8月1日全面推行,将会引起公众反弹,而清洁行业和物业管理界亦未能配合,恐生混乱。务实可行的做法,是暂停推行,让当局从长计划,针对「先行先试」凸显的问题,逐一处理。

  由于分类回收涉及移风易俗,并不容易,增加配套设施亦要规划,持份行业也需时熟习配合,这些都不可一蹴而就,社会要慢慢适应。特区政府须筹划更周详安排,包括回应市民的诉求,增加垃圾分类回收及厨余机的配套,除了数量外,位置要贴近民居,便利大家。与此同时,与清洁行业、物管公司沟通,为前线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

  特区政府一直全力以赴,推动减废回收,实属不易,但单靠各部门上下埋头苦干,并不可行,全社会都要起动,每一名市民出一分力,身体力行减废节能,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香港才能与国际先进经济体接轨;各持份者亦要明白,环保潮流不可挡,须自身积极升级转型,配合市场的需要,业务才能持续发展。

  过去数月,公众对减废回收的认识和关心都增强了很多,不少市民开始在家居学习如何减废回收,对厨余机和回收设施的需求亦有所增加,政府果敢暂停垃圾收费的同时,要加大资源投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经过「先行先试」,观乎社会人士的意见,差不多全部都支持减废回收,政府要把握这个机会,扩大回收配套,加强教育宣传,在社会建立绿色生活文化,长远贯彻减废回收。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