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香港楼真是 被买爆仓吗? | 巴士的点评

  自从2月28日财政预算案宣布楼市撤销辣招后,本地楼市回暖,成交增加,内地媒体开始涌现一些「香港楼被买爆仓了」、「香港新楼大幅抢购」的标题。感觉是内地的舆论比香港的真实楼市热。

  毫无疑问,撤辣后香港楼市的确回暖,成交增加。据中原地产的数据,撤辣之后短短4日,香港新楼录得590宗成交,之前整个2月才只有276宗成交,即是4日成交量就已经是2月总成交的1.1倍。另外近期推出的新盘去货情况的确有改善,入飞的数字亦比较理想,所以说撤辣后香港楼市活跃起来,并不为过。

  有人开始担心这样下去,可能楼价又要大升了。甚至开始有人质疑,政府撤辣是否撤得太彻底。

  我看这种担心有点过虑。最近有朋友刚刚沽出她的港岛东豪宅,单位七百多呎,全海景单位,最后以1700万成交。今年年初楼价最低的时候,同一类型的单位成交过1500多万,两年前房价最高的时候,同类单位亦曾试过卖2000万以上。如今1700万成交价,的确从低位反弹。但朋友说,撤辣后她本来以为会有很多买家问价,结果只有一个买家询价,是一名内地移居香港人士,双方议价了一阵子,最后就是这个唯一的买家追价成交。

  从最后能够成交的角度来看,市场气氛的确变好了。但从出售的过程来看,楼市并无内地媒体说得那么炽热。成交数字大幅上升,只因之前的数字太低。过去香港正常巿道时每年会卖出一万多间新楼,即一个月过千间,所以今年整个2月才只卖出276间,是成交数字少到不正常,而不是撤辣后的数字多得太夸张。

  对内地人而言,撤辣之后千多万的楼,减少26%的税项开支,可以省下数百万的税款,如果一直是想来香港买楼的内地客,就会抓紧机会入市买楼,特别是已经移居香港的人士,更加会觉得机不可失,反正租楼都有支出。另外亦有些内地人想把资金调来香港,借香港撤辣的机会调资来港买楼,亦是另一种需求。

  不过有地产发展界商估计,撤辣后释放出来的购买力,估计可持续3个月至半年,但未必会一直热落去,主要有几个因素。

  第一,积压新盘的数量庞大。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香港的楼市逐步回落,发展商不想减价卖楼,成交大幅减缩,2022年一手住宅成交只有10261宗,创9年低位,去年一手住宅成交亦只有10681宗,反弹4.3%,但仍处低位,新盘卖不去就变成仓底货。估计住宅新盘存货有4万多至6万个,数量极之庞大。

  假设这一波反弹浪潮能够消耗一两万个单位,发展商今年已经可以交到功课,但除非楼巿有很高的热度,否则一时三刻亦难消化所有存货,供过于求的状况未有改善。

  第二,利息高企。现在买楼的按揭利息和最低潮比高了3厘有多,买楼的负担相当重,买1000万的单位一年等于要多付30万元的利息,投资要承受重压,自住亦是租平过供。现在一直说美国下半年会开始减息,会带动香港利息向下,问题是香港一日未大幅减息,楼巿整体气氛亦难全面扭转。未来走向,要视乎利息几时开始下降和下降的速度有多快。

  第三,内地经济。有人认为香港的楼市主要看本地经济,楼巿固然受本地的经济甚至股巿影响,但更大影响是内地经济。如果内地经济复苏良好,甚至比较炽热,内地资金多,很多资金涌来香港,会带旺本地楼市。但是内地经济复苏得较慢,所以内地资金来港有限。

  总体而言,宏观环境未完全改善,减辣后楼市这股反弹浪未必可以长期持续,所以毋须太担心楼价会大幅上升。换一个角度,楼巿能够稳定下来,不会进一步拉低经济,政府已算达成撤辣的目的了。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
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