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沟而不通 等如无沟|巴士的点评

政府决定押后垃圾征费的实施日期至8月1日,这是明智之举。垃圾征费计划的最大问题是,巿民对计划所知甚少,很多人不知如何收费。但倒过来说,政府官员却认为自己已解释得清清楚楚。

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曾经说,市民要树立自己的守法意识,「清不清楚好多时候是看你自己想不想弄清楚,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

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关灾难案例。徐浩光说的话逻辑正确,但作为官员,不是逻辑正确的话就可以说,因为说了出来,从受众的角度,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认为官员将巿民不了解新法例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他们身上,自然容易激发怨气。所以作出这样评价的官员,最大问题是缺乏同理心,不明白巿民为何不明白,不能设身处地从巿民角度出发,为他们解决问题。

传播的英文Communication,其中一个关键的构成是commun,是Common即「共同的」的意思,是对讯息的共同理解。翻译成中文后变成传播,其实有翻译的缺陷,传播就是单方面的,Communication的真义是要让受众清楚接收讯息,共同理解内容,不是传播者说了就算。沟而不通,等如无沟。

垃圾征费计划有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寓禁于征。政府推动一个政策,以收费或罚款作为执行手段,就是一种寓禁于征的政策。本来是想禁止或减少一些行为,就以征费作为一种手段,巿民天然对这种政策有反感,因为会增加他们的开支,更容易有错觉,觉得政府缺钱,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收费,来打劫他们的荷包。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会对政策相当负面。

第二,复杂难解。试想一下三隧分流相对简单的政策,直到执行之日,仍有很多司机不明所以。垃圾征费整个执行方式比较复杂,垃圾袋分大小,放入袋每个袋收钱比较容易理解,但大件垃圾要贴标签付11元就相当复杂。到今天,你问要扔一张床,包括床架、床骨和床褥,究竟是否贴一个11元的标签就可以扔,政府解释了一百次,但大多数巿民仍然不明白。

第三,悭钱是核心要求。巿民想了解计划,除了希望正确抛垃圾而不会被罚款外,背后问题是政府目标既然是想减少废物,希望尽量可以环保回收,那市民是否有方法可以让绝大部分垃圾分类回收,最后可以让他们极少或不用交费。这里既有一个了解垃圾如何分类的问题,还有一个回收设施的问题,例如厨余,如何回收厨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部分大型屋邨开始有回收厨余的设施,但数量有限,回收点亦比较遥远,而传统旧区就根本没有这种设备,巿民就会抱怨想环保也没有办法。

第四,计划成效。既然这是一个源头减废的计划,公众自然就会关注,我辛辛苦苦将物品分类回收,这些物品最后是会环保再造,还是会送去堆填区。现实上政府对部分物品仍未有全面回收再造的安排,例如纸包饮品的纸盒。我在一年前已跟负责环保的官员说过,到垃圾征费实施之日,传媒放追踪器在不同的垃圾里,看垃圾最终是送到堆填区还是回收厂,这才是对政策真正考验之时。

如今公众对计划了解极其有限,很多问题仍是不清不楚。所以特首李家超上周二在行政会议前说的一番话,的确很重要。他说:「必须要把垃圾收费的执行细节很清楚地列出来告诉大家,宣传工作会不断做、大量做、持续做。」

特首显然明白问题所在,但不知其他官员有多明白。结论是,不要轻视这个计划执行时的风险,做得不好会激发大量民怨。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