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被宠坏的孩子没有好下场|巴士的点评
想像一下,一个孩子天天闹妈妈,妈妈叫他不要闹,他就改为单单打打、出言讥讽,妈妈还是宠爱孩子的,结果仍然每月定时继续转钱给他。
到某年某月某日,妈妈终于顶不顺,不再向孩子转钱。孩子甚为愤怒,控诉妈妈的行为影响了他的言论自由,质问为甚么不能骂人,为甚么不能讽刺妈妈。
旁观者忍不住插口,你妈妈又没有报警拉你,只不过是不再给你钱,你仍然有骂妈妈的自由。只不过你再骂她,就不要期望她再资助你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就是香港戏剧协会的故事。香港戏剧协会举办香港舞台剧颁奖典礼,在政治纷乱的时期,戏剧协会在颁奖礼加插政治元素,邀请政治漫画家尊子和前港台记者蔡玉玲任颁奖嘉宾,两位主持以「红桥」、「红线」为话题,讽刺政府。艺发局以颁奖礼内容对局方声誉造成损害,并收到投诉为由,决定不再资助颁奖礼。香港戏剧协会甚为不满,公开投诉。这里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泛政治化。一个舞台剧颁奖典礼,为何要请与舞台剧无关,但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作颁奖嘉宾呢?
第二,不牵涉言论自由。香港戏剧协会自己改变做法,在舞台剧颁奖典礼加插政治内容,但期望继续获得艺发局资助。艺发局不资助就公然发炮,显得相当理直气壮。
不过正如上述的例子,孩子仍有骂妈妈的言论自由,但就不要期望妈妈每月继续转钱给他了。
第三,要分清「禁止」和「不支持」。从政府的角度,会分清甚么是合法,甚么是非法,非法的行为就要禁止,但不禁止,不等如要支持。从受政府资助团体的角度,若进行反政府活动,就不要期望政府拨款支持你了。
这不但是艺发局的问题,而是所有政府部门使用公帑时,都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激进才有市场的时代过去了。其实在动乱的年代,逻辑正好相反,做甚么事情都有自由,有些团体的行为越激,越能够获得资助。不过用俗话说:「现在没有这支歌仔唱了」。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慈母多败儿,被宠坏的孩子,最后受害的是自己。做甚么事情都政治化,做甚么事都想着去反政府,会有甚么好下场呢?
(文章作者为艺发局成员,但本文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