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要堵截移民回流医重症|巴士的点评
香港经历多次移民潮,在海外定居的港人数以百万计,港人移居外地仍然可以拥有永久居民身份,《星岛日报》近日引述消息指出,留意到有移民回流医病的趋势,不少涉及医治癌症等重症,增加公共医疗服务负担。
报道引述一个个案,港安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区兆基医生指,近年有移居加拿大的6旬香港女士因结肠癌复发,但因温哥华极度缺乏肿瘤科医生,往往要等2至3个月才能见医生,于是她选择回港医治,做腹部引流纾缓胀痛,再配合联合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症状大为缓解。这种病例每月在私院治疗费用高达6万港元,但因她有香港身份证,经转介到公立医院后,化疗费用全免,治疗费压缩一半,等于每月享受了公立医院3万元的化疗优惠。
香港过去人口年轻,即使承担移民回流医病压力也不算太大。但随着人口老化,就衍生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劳动力减少,交税人群比例下降。人口老化构成的一大财政压力是,要扶养长者的数量不断上升,但继续工作有能力交税的中青年人数字不断下降,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
第二,医疗压力大增。香港缺乏医生,公家医院专科门诊轮候时间本来已经很长,随着人口老化这问题只会进一步恶化,若加上大量年长的海外回流移民回港医重症,就会雪上加霜。
长远而言,政府应该研究不再津贴移民港人回港享用公家医疗,即使公家医院继续收治移民亦应以巿价收费,这可说是无奈之举。第一,潜在的压力极大。香港在2019年后新近一浪的移民潮,估计已有20至30万人移民外地,而香港历年累积的移民数字更大,由于长期移居者多数不会回港换领智能身份证,因此从换证人数可大概估算移民人口。按入境处数据,需要换证的人口为804.7万人,但实际上只有684万人已换领智能身份证,换言之有15%的人并未换证,人数有120.7万人,加上近年移民的都是已换领新智能身份证,所以粗略估计已移居外地者超过100万人,他们以中老年人占多,如果大量回流香港医病,必定会对公营医疗系统构成压力。
第二,不纳税难享免费医疗。香港这一个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超过1000亿,要方方面面开源节流,未来医疗开支只会有增无减,如何控制需求至关重要。香港移居外地,缴纳外地高额税款,理论上应使用当地的医疗服务。以移民英国为例,当地薪俸税就远较香港高,年收入5万至15万英镑的税率是40%,超过15万镑更高达45%,但香港年收入13.2万港元以上的,最高也只是交17%的税率。一个百万年薪的高级打工仔,如果移民海外10年,粗略估计香港已少收150万元税,而他如果移居英国的话,十年随时交了近400万港元英国入息税,还没算上英国有巿政税、国家保险税、资产增值税和遗产税,而香港完全没有收这些税。移居英国者贡献了那么多英国税款,理应享受当地的医疗服务,换一个角度他没有在香港交税,香港已损失了劳动力和税款,没有理由还要接受长期移居外国者回港,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
有人说对谁是移民者难以划线,我觉得划线是次要问题,先要研究应否收紧对长期移居外地者的医疗福利,将有限资源留给留在香港的人。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