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要压缩中小学教育开支|巴士的点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正制订新一年的《财政预算案》,政府面临一个「巧妇难为无米炊」的困境。

去年年初原本预计2023至24年度财政赤字为570亿元,但如今预计赤字为1000亿;去年年初原本预计其后一年,即2024至25年度,将录得96亿元盈余,其后每年都会增加。不过,现在、财爷已预言,到2024至25年度仍未能转亏为盈,即是新一份财政预算仍会有预算赤字。

本财政年度有千亿赤字,较原预算多了430亿,其中一个主要缺项是卖地收入。政府原来预计本年度的卖地收入有850亿元,但结果至今收入只有123亿元,估计埋单会较预算少700亿,单是这700亿,已足以解释赤字较原预算大增的原因。未来仍然未可乐观,因为按目前的地产市道,下年度的卖地收益未必会较本年度大幅上升,如果仍是只有100多亿的收入,短缺了的700亿的氹,就要靠其他数字来填。

财爷已经明示要开源节流,今年度会维持公务员编制的零增长,甚至每个部门要节省1%的经常性开支。

恐怕这些节流措施仍未足够,其中一个可考虑的节流重点,是香港的教育开支,本年度的教育开支1040亿元,较对上年度增长6.4%,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18.6%,是政府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育投资未来,本来不应该悭,特别是香港要发展创科等新产业,更加应加大对大学教育的投入。问题是6年前香港的教育开支,出现了一个政治性的「大干快上」浪潮。当时林郑月娥竞逐特首,提出每年增加50亿的教育经常性开支,结果她在2017年上任后4日,就宣布落实首笔36亿元的教育开支,以「教育新资源」为名号,包括增加中小学的班师比,推出3万元的自资学券,亦增加各类型学校可动用的资金。随后在2018年2月财政预算时,教育开支进一步加码20亿元,巨额增长,令人侧目。

当时政界普遍认为,林郑政府大量增加教育开支,有政治考量。因为以教协为核心的传统泛民,一直是反政府主力,大幅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就有「买教协怕」的味道。我自己就曾经听过一位中学校长慨叹,政府新增的学校资源太多,他头痛的问题是如何花掉这些钱。

政府引入1%的节省经常性开支目标,要求各部门执行,这亦是财政管理最直接的做法。但当进一步增加节约时,就应该要有差别对待,要看不同领域需求。香港面对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的局面,学生人数大幅减少,就以2017年林郑上任的那一年为例,当年中学文凭试的日校考生有51192个,6年之后到去年,到2023年文凭试的日校考生只有42903个,6年之间跌了16.2%。学生人数减少,开支应否减少呢?

大学会增加吸纳外来学生,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亦对未来香港的创科等新产业至关重要,大学资源难缩,但中小学资源就有很大的收缩空间。所以政府应重新检视2017年大干快上的教育开支,看看有多大空间,将时钟回拨到2017年前,将多余浪费的资源压缩,保留珍贵的资源,作其他有需要的用途。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