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推动沙特ETF要出死力|巴士的点评

在近期举办的第一届「香港财经论坛」上,特首李家超点出香港在财金方面的强势,又提到香港在财金方面的新举措,包括推动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促进香港股票人民币计价交易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另外,亦会拓展区域合作,贡献「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亚洲首只沙特阿拉伯ETF,即交易所买卖基金,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资产规模是全球同类产品中最大。这类合作足以证明香港是全球资金融通重要增值平台。

这只沙特ETF在周三(11月29日)挂牌后,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IF)副理事长Turqi A. Al-Nowaiser在上市仪式表示,首只ETF上市标志着PIF的重要时刻,指香港无疑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生态系统之一,相信对全球金融业很重要,所以希望借着推出ETF,联系香港与沙特。

无论是扩展人民币计价股票,或是引入沙特ETF,都是重大的金融举措,亦是香港发挥独特优势的两个关键,一是发展成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另外是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

政府努力推动人民币计价股票、或是沙特ETF面世,但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往后执行更加重要,这涉及两方面的重要举措。

第一,要增强相关股票和基金的成交。香港是一个自由巿场,过去很多事情都是自然发生,但现今世界竞争越来越剧烈,很多事情是自然不会发生的。以香港的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为例,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推动,明的暗的推力都很大。这些产品要成功,活跃的成交是关键,如何做大成交量,就是衡量成败的KPI(关键绩效指标)。

第二,要令散户活跃参与。金融巿场的参与者主要分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机构投资者较多是买入并持有,活跃交易不多,量化交易商是例外; 散户反而是日中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透过短线买卖,赚取差价,令交易量大增。香港的量化交易远不如美国发达,所以如何鼓动更多散户参与,是令这些新兴投资产品成交活跃的要素。

不过最近十多年,香港散户对股巿参与的兴趣越来越低,表面看是因为股巿表现不好,但实际这是鸡还是蛋,也很难说得清楚。可能是参与者减少,巿场不活跃,股票估值下降,而不是股市下跌令参与者减少。

香港股巿散户萎缩,其中一个原因是港交所没有做甚么事情鼓励散户参与。港交所既是一个监管者,更是一间上市公司,很多时会侧重机构投资者而忽略散户的需求。

过去港交所的规例要求上巿公司需要在一中一英的报纸刊登他们的通告,后来股坛长毛等人反对,港交所最终取消这项要求。媒体财经版收获的广告资源大幅减少,媒体就相应缩减财经版的人手编制,令财经报道大量萎缩。媒体想提供网上即时报价,港交所收取过百万元年费,试问媒体又何来动力再向散户提供免费即时报价。传媒报道大幅萎缩后,也不见做了甚么其他推广。若然反转思维,要大力做宣传,要鼓励散户参与的话,港交所应付费给媒体去做这件事情,推动媒体大力增加即时报价和报道更多上巿公司消息。

结论是在这个突变新时代,特区政府快速应变,已有全新思维,由过去坐着等生意,变为主动抢生意,由过去聚焦欧美巿场,变为放眼世界,发展中东等其他各国巿场,亦加大力度做人民币生意。但若然各个执行机构只是萧规曹随,搞到人民币计价股票成交继续稀疏,搞到沙特ETF交易冷冷清清,这会变成自证失败的行动。在这个抢生意年代,果子不会自动从树上掉下来让你吃,各金融机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你们是有KPI的。首先就要出死力,去推动这只沙特ETF成功。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