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 - 另一种美德也很重要|油尖多士

美国一年轻女子在飞机上遇上后排小童哭闹,据称为时三个钟,女子苦劝不果,用手机拍下过程,放上社交网络,点击率超过七十万人次。

短片点击率如此高,证明受同样折磨的乘客大有人在。既称小童,不是婴孩,按理自制力不应是零。正如上幼稚园的孩童,最低程度也能自己上厕所。飞机上这名小童,如果有能力自行去厕所,应该有能力控制其他生理本能反应,譬如哭叫。

网民的反应两极,一种是对女子遭遇表示同情,因为感同身受,否则这条短片不会有七十万人次观看。另一批人则站在家长的立场,批评拍片的女子欠缺包容和同情心,甚至诅咒她日后不要生儿育女,但是没有人解释短片中坐在小童身旁的母亲,为何能对此充耳不闻,保持入睡状态。

将一桩儿童哭闹机舱的小事,上升到对拍片女子是否具有包容与同情的道德批判,是社交媒体泛滥的病症之一。如果拍片的女子能够与坐在后排的母亲,以两个成年人的理性和冷静态度交流,根本不会有随后引发的网络道德论战。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面对面交流,以化解冲突的社交能力,似已渐渐被边缘化。

小童哭闹,要不要包容?如果航空公司不接待十二岁以下儿童,是否构成年龄歧视?英国传媒曾经举办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四的人赞成航空公司要设立年龄门槛。这个世界有很多优美宁静的场所,譬如位于牛津的罗珊花园,并不接待小童,因为尊重其他人的安宁,相比包容哭闹的噪音,前者的美德也很重要。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