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由「被规划」到真内化
由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率领的宣讲团,昨早在政府总部出席首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宣讲会。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会上发言结尾的几句话,惹起了人们的注意。
骆主任说︰「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慢进也是退」,可圈可点。若然讲香港解决经济民生问题,「慢进」都已经是畀面的形容。以高楼价高租金问题为例,可以说是「不进」。以找经济新增长点而言,顶多也只是「慢进」。骆主任是好心提个醒吧。
无论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或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他们也不光是评弹,亦有提出具体的路径,当然香港听不听得进去是另一回事了。
骆主任提示的路径是叫香港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中找到香港的角色,就是香港的出路。他主要有三点看法:
一,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发展方向。
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
三,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
黄柳权就话,中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多领域支持香港,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梦也包括七百五十万香港同胞的香港梦。香港对接「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包括政策、产业、市场对接,也包括理念和思路对接。
黄柳权提出的「理念和思路对接」,有画公仔画出肠的意思,因为香港过去和内地的发展,思路并不对接。
内地过去搞计划经济,每五年一个计划。后来推行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就将指示性的经济计划,改为指导性的经济规划。但无论如何,内地规划的长中短期目标很清晰。设定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定出到二○四九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后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有具体政策指标,一步步朝向强国目标迈进。
过去无论政府高官或社会精英,都觉得中央的「五年规划」和香港无关,因为香港是自由市场经济,不用搞规划。
后来中央的规划开始把港、澳加进去,也有高官、精英私下有微词,说香港「被规划」。
我觉得香港的真正问题不是「被规划」,而是无目标。过去一方面社会泛政治化,政治斗争不断,把政府大部份精力扯了进去。另一方面政府因为利益的纠纒,房屋等问题急速恶化,而在经济发展方面亦找不到真正的增长点。变成不想被人规划,自己又苦无对策。精英们有点不想跟内地的自傲,更有点自欺欺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总觉得香港要走国际化的路,认为这样才是香港的特色,这样才是「两制」。但客观结果是两头不到岸,香港经济民生问题停滞不前,愈搞愈差。
随著中美关系变差,香港经济走国际化路线的机遇日益减少。但另一方面,随著中国经济日益壮大,香港跟阿爷走揾出路的机会与日俱增。选择已十分明显了,香港已找不出其他出路。
所以北京大员也不怕把话挑明,叫香港要和内地「理念和思路对接」,不止是硬件衔接。香港精英要换脑袋,换思维了,要把融合内地发展的理念,真的内化到香港的决策当中。
有人说,思路对接,不止泛民难受,AO(政务官)也难受。我倒觉得不要特别照顾谁的感受,要解决问题。谁不同意这个方向,他又有甚么可行的替代方案,可以提出来呢?
编者按:卢永雄先生因个人事务,请假个多月,期间由《巴士的报》总编辑李彤撰写《巴士的点评》。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李彤
骆主任说︰「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慢进也是退」,可圈可点。若然讲香港解决经济民生问题,「慢进」都已经是畀面的形容。以高楼价高租金问题为例,可以说是「不进」。以找经济新增长点而言,顶多也只是「慢进」。骆主任是好心提个醒吧。
无论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或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他们也不光是评弹,亦有提出具体的路径,当然香港听不听得进去是另一回事了。
骆主任提示的路径是叫香港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中找到香港的角色,就是香港的出路。他主要有三点看法:
一,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发展方向。
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
三,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
黄柳权就话,中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多领域支持香港,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梦也包括七百五十万香港同胞的香港梦。香港对接「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包括政策、产业、市场对接,也包括理念和思路对接。
黄柳权提出的「理念和思路对接」,有画公仔画出肠的意思,因为香港过去和内地的发展,思路并不对接。
内地过去搞计划经济,每五年一个计划。后来推行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就将指示性的经济计划,改为指导性的经济规划。但无论如何,内地规划的长中短期目标很清晰。设定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定出到二○四九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后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有具体政策指标,一步步朝向强国目标迈进。
过去无论政府高官或社会精英,都觉得中央的「五年规划」和香港无关,因为香港是自由市场经济,不用搞规划。
后来中央的规划开始把港、澳加进去,也有高官、精英私下有微词,说香港「被规划」。
我觉得香港的真正问题不是「被规划」,而是无目标。过去一方面社会泛政治化,政治斗争不断,把政府大部份精力扯了进去。另一方面政府因为利益的纠纒,房屋等问题急速恶化,而在经济发展方面亦找不到真正的增长点。变成不想被人规划,自己又苦无对策。精英们有点不想跟内地的自傲,更有点自欺欺人,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总觉得香港要走国际化的路,认为这样才是香港的特色,这样才是「两制」。但客观结果是两头不到岸,香港经济民生问题停滞不前,愈搞愈差。
随著中美关系变差,香港经济走国际化路线的机遇日益减少。但另一方面,随著中国经济日益壮大,香港跟阿爷走揾出路的机会与日俱增。选择已十分明显了,香港已找不出其他出路。
所以北京大员也不怕把话挑明,叫香港要和内地「理念和思路对接」,不止是硬件衔接。香港精英要换脑袋,换思维了,要把融合内地发展的理念,真的内化到香港的决策当中。
有人说,思路对接,不止泛民难受,AO(政务官)也难受。我倒觉得不要特别照顾谁的感受,要解决问题。谁不同意这个方向,他又有甚么可行的替代方案,可以提出来呢?
编者按:卢永雄先生因个人事务,请假个多月,期间由《巴士的报》总编辑李彤撰写《巴士的点评》。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李彤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