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死亡+疫苗 没有因果关系
本地开始接种疫苗,先后出现三宗死亡事故及两宗在ICU病房留医的个案。疫苗临床事故评估委员会评估后认为,上述事故绝大部份和打疫苗并无直接关系,最后发生的一宗七十一岁男子死亡个案则有待更多资料作评估。出现事故,就令人担心接种疫苗是否安全影响,客观上亦影响了疫苗的接种率。
这令我想起在大学读的逻辑课,教导我们不要同时出现的关联事像(Correlation),当成有因果关系(Causation)。因为我们大脑喜欢为现象叠加模式,让它看起来较易理解,但有时偏见就此形成。
政府由上月二十六日开始让市民接种疫苗,至三月八日下午,共接种了九点三万人次。累计发生打了疫苗后的三宗死亡及两宗ICU个案,人们自然会生起一种联想,认为是打疫苗导致这些严重事故。但是,大家可能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香港每天都会有人因为疾病而死亡。
以二○一九年的数据看一看,香港一年因病死亡人数为四万八千七百零六人,即每天平均有一百三十三点四人因病亡故。有资料的两宗打了疫苗之后死亡的人都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病或糖尿病。在二○一九年,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有六千零九十六人,因脑血管病死亡的有二千九百七十人,因糖尿病死亡的有四百九十三人。换言之,因这三种常见疾病的死亡人数,当年合共有九千五百五十九人,即平均每日死亡人数为二十六点二人。可以想像,每年正常因病死亡的人士大多数都是六十岁以上,和打疫苗的群组类似。
单以这三种疾病计,平均一天死二十六点二人,十日合共死二百六十二人。香港过去十天接种疫苗有九点三万人,大约占合资格接种者的百分之四点七。以相同比例推算,在开始接种疫苗的头十天内,接种了疫苗,同时患了上述三种疾病而会死亡的人数为十二点三人。直接点讲,这十二点三人本来也会因病死亡,只是他们刚好也打了疫苗。所以现在发现有两个患有上述疾病的死者又打了疫苗(另一死者未知病因),其实在这上述三种病的平均致死率之内。有人死亡,他们亦打了疫苗,是两个同时出现的现象,但不能够就此推算出两者有因果关系。
政府也明白这个问题,所以负责推动疫苗接种计划的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说,要了解「背景发病率」有多少,以及疫苗接种有没有令发病率多了。言下之意,和我上面引述的数字的一样,「背景发病率」在疫苗接种之后,死亡人数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并无增加。估计聂德权作为政府高官,不想讲得那么白,始终死亡是伤痛事件,讲得太白,好似讲到死者应该死那样,一定会挨骂。
总体而言,现时出现的所谓死亡个案,看不到与打疫苗直接有关,至于其他打疫苗之后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也不多,疫苗基本上安全。外国同样有这些死亡数字,可能他们采取更严格的公布标准,例如接种疫苗二十四小时后死亡的个案不呈报,就更能把本来也会病亡的个案排除。香港透明度高,争议就较多。
另外,有关科兴和BioNTeck两种香港可供接种的疫苗的比较问题,由于科兴疫苗先开打,所以那些死亡个案先与科兴拉上关系。比较两种疫苗的本质,科兴是灭活疫苗,是将病毒处理杀灭之后打入人体,刺激产生抗体,达致免疫效果,这是很传统的方法,我们平时打的流感针,就是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坏处是保护率相对地低,大约百分之七十左右(但免于重症的保护率有百分之百),不过,正由于效力没有那么强,副作用也较少。
而BioNTech疫苗是把病毒的核酸讯息放入脂质载体,打入人体,刺激人体产生和新冠病毒类似的蛋白,再产生抗体。这种疫苗会刺激人体有更大的抗体反应,保护率相对高,但副作用可能也较多。从数字去看,两种疫苗基本安全。想有高保护率的可以考虑BioNtech。老人家想稳阵一些,反而应选择科兴。有人话老人家多数有长期病患,不宜打新冠疫苗,这种想法忽略了老人家和长期病患者感染后的致命率亦高,平衡风险之下,仍然应该打疫苗。所以外国也一样,非常鼓励老人家接种疫苗。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这令我想起在大学读的逻辑课,教导我们不要同时出现的关联事像(Correlation),当成有因果关系(Causation)。因为我们大脑喜欢为现象叠加模式,让它看起来较易理解,但有时偏见就此形成。
政府由上月二十六日开始让市民接种疫苗,至三月八日下午,共接种了九点三万人次。累计发生打了疫苗后的三宗死亡及两宗ICU个案,人们自然会生起一种联想,认为是打疫苗导致这些严重事故。但是,大家可能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香港每天都会有人因为疾病而死亡。
以二○一九年的数据看一看,香港一年因病死亡人数为四万八千七百零六人,即每天平均有一百三十三点四人因病亡故。有资料的两宗打了疫苗之后死亡的人都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病或糖尿病。在二○一九年,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有六千零九十六人,因脑血管病死亡的有二千九百七十人,因糖尿病死亡的有四百九十三人。换言之,因这三种常见疾病的死亡人数,当年合共有九千五百五十九人,即平均每日死亡人数为二十六点二人。可以想像,每年正常因病死亡的人士大多数都是六十岁以上,和打疫苗的群组类似。
单以这三种疾病计,平均一天死二十六点二人,十日合共死二百六十二人。香港过去十天接种疫苗有九点三万人,大约占合资格接种者的百分之四点七。以相同比例推算,在开始接种疫苗的头十天内,接种了疫苗,同时患了上述三种疾病而会死亡的人数为十二点三人。直接点讲,这十二点三人本来也会因病死亡,只是他们刚好也打了疫苗。所以现在发现有两个患有上述疾病的死者又打了疫苗(另一死者未知病因),其实在这上述三种病的平均致死率之内。有人死亡,他们亦打了疫苗,是两个同时出现的现象,但不能够就此推算出两者有因果关系。
政府也明白这个问题,所以负责推动疫苗接种计划的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说,要了解「背景发病率」有多少,以及疫苗接种有没有令发病率多了。言下之意,和我上面引述的数字的一样,「背景发病率」在疫苗接种之后,死亡人数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并无增加。估计聂德权作为政府高官,不想讲得那么白,始终死亡是伤痛事件,讲得太白,好似讲到死者应该死那样,一定会挨骂。
总体而言,现时出现的所谓死亡个案,看不到与打疫苗直接有关,至于其他打疫苗之后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也不多,疫苗基本上安全。外国同样有这些死亡数字,可能他们采取更严格的公布标准,例如接种疫苗二十四小时后死亡的个案不呈报,就更能把本来也会病亡的个案排除。香港透明度高,争议就较多。
另外,有关科兴和BioNTeck两种香港可供接种的疫苗的比较问题,由于科兴疫苗先开打,所以那些死亡个案先与科兴拉上关系。比较两种疫苗的本质,科兴是灭活疫苗,是将病毒处理杀灭之后打入人体,刺激产生抗体,达致免疫效果,这是很传统的方法,我们平时打的流感针,就是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坏处是保护率相对地低,大约百分之七十左右(但免于重症的保护率有百分之百),不过,正由于效力没有那么强,副作用也较少。
而BioNTech疫苗是把病毒的核酸讯息放入脂质载体,打入人体,刺激人体产生和新冠病毒类似的蛋白,再产生抗体。这种疫苗会刺激人体有更大的抗体反应,保护率相对高,但副作用可能也较多。从数字去看,两种疫苗基本安全。想有高保护率的可以考虑BioNtech。老人家想稳阵一些,反而应选择科兴。有人话老人家多数有长期病患,不宜打新冠疫苗,这种想法忽略了老人家和长期病患者感染后的致命率亦高,平衡风险之下,仍然应该打疫苗。所以外国也一样,非常鼓励老人家接种疫苗。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