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群组感染的深层心理

  香港又爆出一个多人确诊的所谓「跳舞群组」。此前还有「打边炉群组」、「庆回归群组」、「茶餐厅群组」、「的士群组」、「货柜码头群组」、「佛堂群组」、「婚宴群组」、「卡拉OK群组」、「酒店屈蛇群组」等等,其中可以看出甚么端倪?
  首先是香港人习惯群居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热闹,亲朋好友,同事同行,吃饭消遣娱乐,都喜欢连群结队,偏好、选择都很一致,因此造成「群组染疫」的风险大幅增高。
  香港人这种习性,其中有现实因素,也有文化因素。现实是香港人独处的空间,成本十分高昂,空间稀缺,许多家居都缺乏所谓「个人空间」,几乎没有机会培养独处的习惯。
  独处接近于一种个人修行,孤独是人生的本来面目,每一个人都无法躲避,人生重要的事情,说到底都只能自己面对:譬如考试、见工、失业、疾病、伤痛、意外,人生的各种打击或者考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经历感受到底如何?只有自己知道,旁人无法代劳,或者分担。
  独处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譬如阅读、听音乐、填字游戏、画画、做木工、看展览、出门散步等等,做这些事,其实不需要陪伴,甚至是自己一个人感觉更好。但习惯这种生活方式,前提是向往安静,而且生活环境有普遍安静的气氛。日本大城市也很繁忙,但日本的车站、车厢都十分安静,人来人往的地方,也只听见匆匆的脚步声,很少像香港这样到处充斥杂音——这就是文化区别了。
  但香港是一个热闹的城市,香港人即使外出旅行也习惯高声交谈,安静不下来,肺炎威胁的是健康,但隔离造成的孤独感,对于普遍的香港人而言,或许也是精神上无法承受的伤痛?强硬的监管限制,违逆香港人的深层心理,其实行不通,做人要看开一点。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