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多士——教育和鸡笼

  林郑班子有计划「处理」通识科,并称教育不可以成为「无掩鸡笼」。
  这番话引申出一些深层的观念问题,需要先行辨析。
  首先,通识科的宗旨是甚么,根据特区政府自己宣称,是「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触觉。」扩阔、加强、基础、触觉,都是很抽象的词汇,先天缺乏精确评估的标准。
  但是抽象和不精确,正是通识教育的本意:所谓通和识,都是主观的感受,正如一个钢琴被逼考了八级的学生,但天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和一个没有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乐迷相比,不能说前者一定比后者更加「识音乐」。
  所谓的「通」也是一样,有的人会多种外语,但只限于问路、买车票,在餐厅点菜等日常生活范围,这也可以算是「通外语」,不必达到翻译和写作的「精通」程度。
  特区政府自己制定的「扩阔」、「加强」目标,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天生触觉敏锐,眼光独到;也有人特别博闻强记,好学好问,都不受限制于课堂范围,通识教育是一种顺应天性的自由选择,特别适应于有求知欲,爱思考,关心社会,做事有投入感的人。
  因此归根究柢,要问教育是为了甚么。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工作培训,通识科当然完全是多余的,「无掩鸡笼」四个字虽然粗鄙,其实一语道破:所谓「教育」和管理一个鸡笼无异,最要紧是关起来。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