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推动科研智创未来 师生研发AI手语翻译系统扬威国际

更新时间:09:00 2025-07-02 HKT
发布时间:09:00 2025-07-02 HKT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一直勇于创新,放眼未来,近年开办人工智能及新兴教育科技等具前瞻性的课程,希望培育具备正向价值观、面向未来且掌握新时代技能的教育工作者及专业人才。同时,校内亦设有教学科技中心(LTTC),致力推动电子学习、数码应用及创新课堂活动,应对教育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荣誉理学士课程学生卢伟健(右)及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高级讲师苏赐福博士(左)携手研发的Sign2V即时手语翻译系统,勇夺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银奖。
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荣誉理学士课程学生卢伟健(右)及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高级讲师苏赐福博士(左)携手研发的Sign2V即时手语翻译系统,勇夺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银奖。


教大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创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大赛推广科研成果。于早前举行的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教大成功夺得九个奖项,当中更有学生在得奖者之列。卢伟健(Chris)修读教大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荣誉理学士课程,与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高级讲师苏赐福博士合力研发AI即时手语翻译系统「Sign2V」。系统创新实用,于发明展中获得银奖,充分展现教大在科研教育和推动社会共融上的实力。
 

构思源自听障学生 目的连结「手」「语」两界

「Sign2V」是Chris在苏博士指导下的毕业专题研究。「Sign」代表手语,「2」象征双向沟通,而「V」则指系统能处理口语(Verbal)及相关词汇(Vocabulary),并转换成语音或文字。

谈及研发Sign2V的构思,苏博士表示是源于数年前他课堂上有一位听障学生的经历。即使当时已安排两位手语翻译员轮流协助,他仍感到与学生的沟通存在隔阂且不够及时,影响了教学互动和效率,因而萌生出研发即时沟通平台的念头。然而,当时AI技术的成熟度不足,运算硬件亦未能配合。直至2022年后,AI技术突飞猛进,这个构思才开始逐步成形。苏博士说:「Chris当时需要进行毕业专题研究,他对这个方向深感兴趣,因此我们一拍即合。研究平台的技术开发主要由他负责,而我则适时提供指导。」

Chris研发的「Sign2V」手语翻译系统,能实时翻译手语和语音。系统透过镜头捕捉及分析手势,目标是便利聋哑人士的日常沟通。
Chris研发的「Sign2V」手语翻译系统,能实时翻译手语和语音。系统透过镜头捕捉及分析手势,目标是便利聋哑人士的日常沟通。


解决数据及运算难题 冀将来可普及至手机

Chris利用Google的MediaPipe技术作基本框架,侦测手部21个关键节点的空间坐标。他解释:「要把这些节点数据转化成电脑能理解的手势特征,就需要提供大量优质手语示范影片进行训练。相关影片虽然可在网上找得到,但多数年代久远,影像不够高清,难以用作准确分析。所以最终决定自拍手语动作建立数据库,过程耗费了不少时间。」

而另一项挑战则是在运算能力相对有限的平板电脑上流畅运作。Chris坦言:「我们不像Google那些大型科技公司般拥有庞大的运算资源,所以必须设法降低系统的效能消耗,使它能在一般硬件上高效运行。」目前Sign2V的原型大概能识别约100个基本手势,但要应付日常沟通,至少要识别300到500个,所以持续的开发与优化至关重要。苏博士的目标是把Sign2V应用到个人手机平台,让聋哑人士可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与他人顺畅地实时沟通。

Chris(左)及苏博士(右)希望透过Sign2V突破沟通障碍,促进社会共融。
Chris(左)及苏博士(右)希望透过Sign2V突破沟通障碍,促进社会共融。


EASE FUND加码至高达60万 鼓励学生转化成果惠泽社群

苏博士表示:「对于像Sign2V这样备受国际肯定,又可推动社会共融的新发明,教大会全力为同学提供支援,协助他们将学术成果产业化。如「教育+与社会企业家基金计划(EASE Fund),可为教大的学生和校友提供种子基金,支援金额今年更提升至高达港币60万,相较于其他本地大学更丰厚。

申请团队只要由教大学生或校友领导,其成员可以是教大学生、校友、职员,甚至是校外人士,极具弹性。苏博士说:「我们深信透过EASE Fund的支持,能赋予年轻一代更大的力量,将创新意念付诸实践,为香港的未来注入更多动力与可能性。」

Chris(左)及苏博士(右)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向参观者介绍Sign2V。
Chris(左)及苏博士(右)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向参观者介绍Sign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