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申诉王 | 澳门变「牛杂圣地」?!食匀街头到米芝莲四大牛杂店 最平$30有找
发布时间:08:00 2025-11-14 HKT
澳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美食之都」,部分小吃如葡挞、水蟹粥、猪扒包等,备受旅客追捧,惟近年澳门的旅游景点出现不少牛杂店,被网民揶揄「美食之都」变成「牛杂之都」。《星岛申诉王》记者科公子「过大海」,直击这股牛杂热潮,单在氹仔著名景点官也街,全长仅百余米的街道,已聚集六、七间牛杂店。其中一间长龙店,甚至有保安驻场维持秩序,十分夸张。
官也街变牛杂街 长龙店保安驻场
或因假日缘故,该店安排充裕人手在舖内剪牛杂,记者轮候不到十分钟便可点餐。此店牛杂分小、中、大三个份量,价格由55元至100元不等。记者点选了一份小份传统牛杂,并添上辣汁,碗内包含六、七种材料,每种约有四件。吃后感是此店牛杂味道的确浓郁,唯一瑕疵是有些部位如牛筋等软硬不一,估计是生意太好,以致最早一批牛杂煮得够火喉,但新加入食材炆煮时间却不足之故。
当天所见,此店几乎所有顾客均为旅客,少数为香港人,其余绝大部分为内地客,他们异口同声说是经「小红书」推荐,特意前来打卡试吃。当问到味道如何,部分受访者称赞味美,部分则指「还可以」。
本地人牛杂名店 店主「自己㓥牛 自己执杂卖」
科公子曾派驻澳门九年,深知本地人心水食店,往往在旅游区以外。位于下环街市熟食中心一间老字号牛杂店,由街边档做起至今近五十年,至今客源仍以本地人为主。科公子这次带队觅食,也点了一盆牛杂重温滋味。
草肚是牛杂当中最易入味的,若这个部位也做得不好,其他部位难有例外。此店草肚极度入味,不怕黏牙,上品;再试试牛膀(牛的胰脏),此店能做到口感绵密如鹅肝,在齿间化开的境界。牛沙瓜(牛皱胃)深受老饕追捧,烟韧中带软绵,爽口不韧,水准一如记者昔日光顾的味道。牛杂吃光,盆里还盛着汤汁,此乃精华所在,视它如上汤、浓汤般一饮而尽,也不觉得咸。
由于澳门每天宰牛数量不多,新鲜牛杂变成物以罕为贵,大部分卖牛杂的店舖,都要改以急冻牛杂入馔。惟下环街市这间牛杂店的老板麦先生,七十年代起在屠房㓥牛,收工后便挑选新鲜的牛内脏用来开档卖牛杂,真真正正「自己㓥牛自己执杂卖」数十年。
就算现时已不在屠房工作,仍可透过行家取得不少新鲜杂,包括牛沙瓜、牛膀和牛肺等部位。至于牛肠,他会视乎当天是否新鲜,若不新鲜便情愿转卖猪肠。「牛肠处理不当,吃到苦味,那些就是屎了。」语毕开怀大笑,对话中道出了他对手艺的坚持。
平靓正招牌牛杂粉面 每碗卖二十九元
另一间位于提督马路的牛杂面店开业四十多年,传承至第三代,同样专做街坊生意。招牌牛杂粉面每碗只卖二十九元,堪称平靓正,但很多食客还会追加该店自家制牛丸,做双拼粉面。牛丸整颗放入口,肉汁在嘴里迸发,鲜味满溢。
拍摄期间,有澳门人见记者采访牛杂热潮,忍不住申诉。从事文职的伍小姐说:「我也不明白为何澳门被称作『牛杂之都』。我们传统饮食偏重广东口味,以清淡的粥粉面饭为主,葡国菜也是特色,为什么旅客不吃这些,专程来吃牛杂?」她强调澳门人不是不吃牛杂,但绝非游客追捧的「街边拮拮下」形式;配搭粉面甚至粥同吃,才是澳门人的真牛杂文化。
家族餐厅三代卖牛杂 坚守味道与情怀
宵夜时段,澳门人也有其吃牛杂文化,就是以煲仔菜形式呈现。家族开咖啡室卖牛杂和煲仔菜逾半世纪、作为第三代传人的澳门饮食达人李启洲,由他创立餐饮新品牌,除了继续卖牛杂和煲仔菜,亦加入精致中菜元素,曾经连续数年获得米芝莲荣誉,以及多项饮食大奖。他透露,家族三代卖牛杂建立的人脉网络,就算澳门现时宰牛量少,仍保留到一些部位采用新鲜杂。
记者连续品尝该店的煲仔菜——传统镬仔牛杂,牛肠清洗得极干净,咀嚼时甘香四溢,牛筋胶质丰盈,入口黏一黏唇便瞬间化开;咖喱牛脷煲也是出色,牛脷煮得嫩滑,咖喱也够劲度。除了牛杂出色,此店的香茅焗海鳝片及炭烧羊腩煲等,均曾获得美食大赛的奖项。
对于近年澳门餐饮业出现「一窝蜂卖牛杂」的现象,李启洲欢迎百花齐放。「做生意成行成市是好事,其实我也很欣赏新派店舖的创意,很适合打卡。我们出身老字号,则会坚守传统配方,以味道留住食客;他们吃的已不仅仅是一碗牛杂,更是情怀与岁月。」
如果各位还有一些澳门美食的心水推介,欢迎留言讨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