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评价改革破冰 实践成果首获博士认证|聚焦哈工大

更新时间:12:25 2025-11-19 HKT
发布时间:12:25 2025-11-19 HKT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内地顶尖「双一流」高校之一,以航天、机械人等硬核科技支撑国之重器。开此专栏,意在向香港各界展现其科研实力与育人成果,搭建交流桥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近日迎来首位以实践成果通过博士答辩的毕业生,在9月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生魏连峰从校领导手中接过优秀博士实践成果证书。这是学校大力推进学位评价改革、加力培养卓越工程师而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魏连峰在答辩中。
魏连峰在答辩中。

魏连峰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哈工大在读博士生,也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省部级领军人才。这位已在核工业领域深耕17年的技术专家,2021年选择「回炉再造」,进入哈工大首创的卓越工程师学院攻读工程博士。其博士课题直接对接两个国家重大项目,聚焦真空激光焊接工艺开发,成功解决燃料元件焊接工程难题。这种以实际工程成果取代传统论文的评价模式,实现了「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去」的人才培养闭环。

这场教育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唯论文」的桎梏。今年元旦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首次明确实践成果可作为学位授予条件,而哈工大在2022年就已先行先试。从仪器科学学院硕士生朱澳成为首位以实践成果答辩的专业硕士,到魏连峰完成博士层级突破,这套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正逐步完善。

推动创新的关键引擎

改革成功关键在于产教深度融合。魏连峰的培养采取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陈彦宾教授侧重理论指导,行业导师王丛林研究员聚焦工程实践。校企团队从课程设计到课题选择全程协作,使人才培养精准契合产业需求。目前哈工大已与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联培机制,行业导师规模达1800余人,更创新成立全国首个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

这股改革浪潮正持续扩散。今年9月,由哈工大牵头的「中国—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迎来首批120名博士生,联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顶尖机构,构建国际化产教融合新生态。正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宗影影所言,高校要成为「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者、人才培养枢纽创新者、学位评价改革先行者」。

魏连峰毕业后将继续担任校企合作桥梁,这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生动注脚——学位荣誉不止来自学术突破,更源于对国家发展的实质贡献。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扎根实践的育才模式,或将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引擎。

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媒体中心记者商艳凯、李双余

延伸阅读:

哈工大自主智能班 培育未来科技领军者|聚焦哈工大

内地升学 多元化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