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河套香港园区12月营运 逾40企业进驻 蔡杰铭:积极研数据、生物样本及人员跨境流动
发布时间:07:00 2025-11-09 HKT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理念构建,其中河套香港园区将于12月中正式营运。新任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常任秘书长、港深创科园公司董事会主席蔡杰铭接受《星岛》访问时表示,园区第一期第一批次的首3座大楼已落成,招租情况理想,已跟40多间企业和机构签约,料下月营运时可达九成出租率。他透露正积极与内地商讨跨境流动便利措施,包括科研人员、数据、生物样本等,亦探讨在北都专属法例中,以特定条文及附属法例处理河套一些特定场景。
河套香港园区占地87公顷
河套合作区位处深圳河两侧,包括87公顷香港园区及300公顷深圳园区,是「十四五」规划下其中一个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蔡杰铭形容,香港园区是「特区中的特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包括两座湿实验室大楼及人才公寓,涵盖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香港园区联同毗邻新田科技城210公顷的新创科用地,香港在落马洲新田一带亦有大约300公顷的创科用地。
他透露湿实验室大楼至今租出七成空间,已跟40多间企业和机构签约,当中两成为海外企业、八成为本地与内地企业,目标是正式营运前可达九成出租率。他提到,有德国医药企业利用香港国际化医药标准,再落户大湾区;亦有北京AI公司透过香港区块链技术对接澳洲市场。
余下用地盼公私营合作方式推动
蔡杰铭指,两个湿实验室空间达3.2万平方米,容量相当好,若连同第一期第一批次余下的5座大楼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8幢大楼楼面面积合共达11.6万平方米,本港创科用地将有大增长。他表示,园区第一期第一批次地块由政府全资兴建,企业主要希望有舒适环境、租金合适,以及有整体创科生态环境。
至于第一期余下用地,政府早前选定10幅地块征求市场意向,蔡杰铭说,政府希望以公私营合作方式推动园区发展,「不是由政府直接起楼再租出,而是发展商、营办商透过与河套公司合作,兴建他们需要的设施。」在此模式下,多数不会由纯地产商去做,「更多情况是有一些合适的企业,或已经有一个龙头企业想用这块地,决定自己大概想要甚么,政府会跟他配对和配合,去考虑选取哪一个地块发展。」
他近日到香港园区视察,无论是初创公司或进驻企业,均希望园区建立创科生态圈,既有大小公司,也有孵化器计划促进交流,并与深圳园区合作,这对初创公司特别有利。
香港聚焦产业主导模式
问及香港园区如何避免与深圳形成同质化竞争,蔡杰铭表示,香港园区独特优势体现于「一国两制」下的特殊定位,香港会聚焦产业主导模式,「不会过份计较财政上一定要好高回报」,而是注重引进科企或龙头公司,并集中发展香港擅长的科研及中试;内地及深圳园区制造方面较强,香港可借助「一区两园」把优势串连起来。
要发挥河套合作区最大优势,必须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蔡杰铭透露,特区政府正与内地部门积极争取,推动科研人员、数据、生物样本及资金等跨境流动便利措施,「方向性的大家都同意,但要有一些确实方案。」他举例,数据流动要有合适规管如匿名处理,硬件上也需要一些数据中心设施在香港园区,「确保数据不会流通街」。
数据流动要有合适规管
他强调,本港数据安全、生物伦理与国际接轨「做得好足」,而跨境要素必定要两地都同意才能做到。他日前出席「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会议亦有探讨样本流、数据流,「其实不是真的很难做,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匿名化,或有其他措施。」
他认为可探讨在法例上补足这些保护措施,确保要素流通时,「令内地觉得我们没有把这些要素丢去其他地方」。北都日后将设专属法例,政府亦会考虑在该法例中,把河套园区某些特定场景,以特定条文及附属法例形式处理。他提到,港澳办及国家科技部均十分支持河套发展,对克服技术细节感乐观。至于兴建接驳两园区的跨境桥,他说正积极探讨,有消息会公布。
记者:黄子龙 陈嘉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