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超越流感成婴幼儿「杀手」 儿科医生:暂无特效药吁注射抗体针

更新时间:08:30 2025-10-10 HKT
发布时间:08:30 2025-10-10 HKT

踏入秋冬季节,根据衞生防护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本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确诊个案由24宗急增至290宗,激增逾10倍,情况令人关注。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指出,RSV是导致全球婴幼儿住院及死亡的首要呼吸道病毒,病情严重者的重症风险及死亡率均高于流感病毒,且感染几乎无法避免,几乎所有5岁以下儿童至少感染一次,新生儿父母应加强防范意识。 

韩医生强调:「对儿童而言,最需关注的呼吸道病毒非流感而是RSV。」根据相关研究,RSV病情严重者的死亡率可达11.9%,高于流感的8.8%;在本港1岁以下婴幼儿住院病例中,RSV占超过半数,为最常见致病病毒。与流感病毒呈现明显季节性不同,RSV在香港全年均可流行。

婴幼儿最高危 并发症可致脑炎 

RSV感染主要影响婴幼儿,尤以0至2岁婴儿为高危群体。韩医生指出,大多数5岁以下儿童均会感染RSV,难以避免。重症患者多集中在8个月至1岁大的婴幼儿,但他曾接收过1个月大婴儿因RSV入院的案例。 

RSV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发烧和咳嗽,但婴幼儿更容易出现气管收窄、呼吸困难及喘鸣等哮喘样症状。韩医生提醒,出现缺氧症状的婴幼儿属严重病例,需入住加护病房并插喉及使用呼吸机。此外,RSV感染会降低免疫功能,约20%的患者可能合并细菌感染,造成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成人感染RSV多仅呈轻微感冒症状,却可能成为婴幼儿的病毒传播源,形成隐形传染链。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若感染RSV后病毒入侵下呼吸道,可能会影响其肺部功能,并伴随哮喘等呼吸系统长期后遗症,持续至成年。 

韩锦伦医生指出,RSV是导致全球婴幼儿住院及死亡的首要呼吸道病毒。
韩锦伦医生指出,RSV是导致全球婴幼儿住院及死亡的首要呼吸道病毒。
韩医生指出,大多数5岁以下儿童均会感染RSV,难以避免。
韩医生指出,大多数5岁以下儿童均会感染RSV,难以避免。
目前市面上有预防性单株抗体针,韩医生建议为1岁以下的高风险婴幼儿注射。
目前市面上有预防性单株抗体针,韩医生建议为1岁以下的高风险婴幼儿注射。
韩医生建议家人若出现感冒症状,必须佩戴口罩,并勤洗手,保护易受感染的孩子。
韩医生建议家人若出现感冒症状,必须佩戴口罩,并勤洗手,保护易受感染的孩子。

暂无特效药可治 

市面存在多种快速病毒检测试剂,但韩医生指出,即使呼吸道病毒量足够,坊间快速检测对RSV的敏感度及准确性仍有限,通常需多次检测方能确诊。相比之下,医院进行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测试能提供更准确且即时的诊断结果,他建议家长若发现婴幼儿出现喘鸣或呼吸困难,应立即送院,以避免延误诊治。 

目前尚无针对RSV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包括氧气疗法、气管扩张剂及哮喘相关药物。若婴幼儿出现发烧,韩医生建议家长可使用退烧药辅以温水擦拭身体降温,效果优于退热贴,「但切记婴幼儿绝不可用酒精抹身,以防酒精中毒。」 

抗体针、疫苗双管齐下 

预防胜于治疗,目前市面上有预防性单株抗体针,韩医生建议为1岁以下的高风险婴儿(如初生或早产儿)注射,保护力有约6个月。此外,亦有RSV疫苗供孕妇及60岁以上长者接种,孕妇接种后可将抗体传给胎儿,为宝宝提供出生后的关键保护。日常生活中,韩医生建议家人若出现感冒症状,必须佩戴口罩,并勤洗手,保护易受感染的孩子。

  • 病原:RSV是单链核糖核酸病毒,亦是引致1岁以下婴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
  • 传播:透过患者分泌物、飞沫,或受污染的手和物件传播,病毒可在物件表面存活数小时。
  • 潜伏期:1至10天,通常为5-7天。
  • 与流感分别:RSV易导致呼吸困难及喘鸣,潜伏期与痊愈时间均比流感长。
  • 高危族群:12个月以下婴儿(尤其6个月内)、早产儿、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

记者:徐蔼诗
摄影:何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