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建造业失业率达7.2% 工会指开工量悬崖式跌八成 料2026年情况更严峻

更新时间:13:03 2025-09-04 HKT
发布时间:13:03 2025-09-04 HKT

失业率升到3.7%,建造业工人失业率升到7.2%。情况引起广泛关注。香港建造商会与建造业总工会均指出,失业率高企的主因是私人市场工程量大幅萎缩,导致劳工市场「僧多粥少」。工会则指输入外劳政策减低本地工人的就业流动,促请政府精准输入外劳;双方均认为,加强工人技能培训、实现「一专多能」是应对行业结构性转型的关键。发展局强调,「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仅属辅助措施,审批申请时会考虑涉及的工种是否有确切需要、是否未能透过本地招聘聘请足够人手,以及当时建造业人力情况等因素,达致「动态调节」,以更精准地协助纾缓行业在个别技术工种的短缺。

私人工程萎缩致失业率攀升

建造商会会长廖圣鹏今早(4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建造业失业率较高与私人工程减少,加上使用高科技及施工方法改变,减少就业机会,受影响主要是年纪较大工人及低技术工种,预计失业率在短时间难有大改变。除非政府卖地或私人市场有大幅改善,否则都会维持现时水平。

科技与施工法改变 致低技术工人受冲击

廖圣鹏指建造业较活跃工人有20万,注册工人中有20万称为熟练工人,约一半为普通工人,缺乏「专才」资格。他强调输入的外劳是熟练工人,对失业率加剧「直接影响不大」。他指建造业部分工种,如烧焊等仍然欠缺工人,而近年MIC将大量结构工序转移至内地厂房预制,导致本地钉板、紥铁等工人的需求减少;同时,却增加了对安装、吊运及机械操作等新技能人才的需求。

输入外劳占比低 有助工程推进

对于输入外劳而导致本地工人开工不足,他指现时输入外劳仅占本地工人3%,数目偏低,而发展局亦有把关;而适度输入外劳有助工程顺利推展,避免因个别工种短缺而拖慢整体进度,长远要培训工人做到「一专多能」,多学习一两种技能,以助转型。

开工量悬崖式下跌 2026年情况更严峻

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形容7.2%的失业率「非常严重」,实际工程开工量悬崖式下跌,并指出今年第一季的新开工程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减八成,旧工程陆续完工,新工程却未能接上,2026年预计会非常严峻。他透露,工会的失业登记在短时间内已接获超过700名工友求助。周思杰指前期工种的失业率较高,亦包括一些非技术劳工、低技术工种,或年纪较大的工友。即使有工作亦不多,许多工友每月仅能开工约16日,远低于正常水平,情况令人忧虑。

外劳政策窒碍本地工人流动

周思杰亦同意工人失业或开工不足与私人工程量下跌有关,但强调「输入外劳对工友流动有影响」。本地工人过往可以流动至政府工程,但现时政府工程多使用外劳,令本地工人的流动性大减,直接加剧了失业问题。他又指政府工程多为修桥补路,较多使用机械;工程量有增多但帮补不了私人市场的流失。他促请政府使用最新数据,精准输入外劳。但依他所见,现时大部份工种都不需要输入外劳。他又指,施工技术的科技发展是潮流,难以阻止,工人应增值自己,政府亦应投入更多资源去培训工人。

发展局: 「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仅属辅助措施

发展局回复《星岛》查询指,局方一直以本地劳工优先就业为政策原则着重加强本地培训及推动行业使用科技增加生产力。「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属辅助措施,审批申请时会考虑涉及的工种是否有确切需要、是否未能透过本地招聘聘请足够人手,以及当时建造业人力情况等因素,达致「动态调节」,以更精准地协助纾缓行业在个别技术工种的短缺。

截至2025年7月,「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下获批而仍然有效的输入劳工配额共8 016个,较2025年3月底的9 056个为低。就部分人手紧张情况有所改善的工种,例如钢筋屈扎工、木模板工等,近数轮申请已没有批出这些工种。近数轮批出的工种,主要是市场仍有短缺的工种,包括消防系统、冷气系统及烧焊等,这亦体现了上述「计划」按人力情况动态调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