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游戏治疗质素参差 港未设注册制度 疫后需求飙升 学员误以为读几日课可执业

更新时间:08:00 2025-09-03 HKT
发布时间:08:00 2025-09-03 HKT

游戏治疗是非入侵性的儿童情绪辅导方式,近年在港渐趋普及。除社会福利署支援特殊需要儿童外,坊间不乏私人基金资助非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有注册游戏治疗师指,疫后服务需求增加,惟香港未有注册制度,服务质素参差;有学者说,部分课程缺乏专业伦理元素,未说明职业阶梯,令学员误信完成数日课程即可执业。有业内人士指,游戏治疗仍处起步、探索和优化阶段,持份者要加深了解,若日后得官方注册资格,有望推动跨专业合作,更有效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踏入9月,莘莘学子开学,有人乐在其中,亦有人重返学习压力的漩涡,尤其一众受疫情影响,甚或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儿童。有家长反映,不希望子女自小依赖药物处理情绪问题,故倾向选择辅导、游戏治疗或艺术治疗等非入侵性方式,「不到最后一步,也不想小孩长期服药。」

有业内人士指,现时游戏治疗发展属起步阶段,各持份者也要加深了解。
有业内人士指,现时游戏治疗发展属起步阶段,各持份者也要加深了解。
儿童可透过游戏治疗,协助道出内心世界。
儿童可透过游戏治疗,协助道出内心世界。

亲子治疗支援整个家庭

注册游戏治疗师督导(澳大拉西亚太平洋游戏治疗协会)冯宝儿指,疫后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在疫情下成长的儿童有很多情绪,家庭气氛也较紧张。」她指,游戏治疗不限于儿童,也有亲子治疗,支援整个家庭,「小朋友是家庭大齿轮的一部分,会牵动家长的情绪。」她说,透过游戏治疗,儿童能在无压力的环境下,用玩具作「文字」、以游戏作「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处理情绪困扰。

现时社会福利署资助非政府机构(NGO),为6岁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支援服务,包括到校学前康复服务(涵盖心理支援)、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特殊幼儿中心及「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兼收计划」。服务单位会为儿童制订个别训练计划,并透过各种训练模式及治疗方法,支援其特殊需要。过去3个年度,共有逾5.5万人受惠(见表)。

社署回复指,若提供学前康复服务的机构不设驻场心理学家,则由署方「中央心理服务(学前服务)」的临床心理学家团队提供支援。目前,该团队为3042名学童提供心理咨询及支援服务,亦为有需要的学童及家庭提供深入心理治疗,并在适合时提供游戏治疗。

明爱家庭服务辖下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学前单位社会工作服务及明爱全人发展培训中心,也有提供游戏治疗服务。前两者属社署津助项目,服务由注册社工提供,毋须收费;后者为非政府资助单位,提供收费辅导服务。明爱回复指,会因应服务使用者的需要,配对相关专业辅导员或治疗师提供服务。

复常后赶进度焦虑拒上学

此外,有NGO及慈善机构得到私人基金资助,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服务。防止虐待儿童会自2023年底提供相关服务,至现时接获57宗转介个案,当中43名儿童已完成治疗。该会高级社工温琳指,儿童疫下的社交机会大减,亦缺乏多感官刺激,形成社教化及发展迟缓,「复常后马上回校追赶进度,许多小朋友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她指,有家长反映,有学童因焦虑而抗拒上学,亦有社交困难,不懂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免费服务限节数难建关系

温续说,近年家长对游戏治疗有更多认识,故该会在疫后开拓相关专业服务,获「叶丽嫦医生基金」资助,支援低收入家庭及儿童。该会大多申请者由学校转介,其余来自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及社署辖下的「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有社工持续跟进,「有小朋友曾遭虐待,或目睹家暴情况,也有部分居于过渡性房屋,获社工转介接受服务。」

坊间注册游戏治疗师每节服务收费介乎800元至1500元。有治疗师反映,免费服务普遍有节数限制,如每名受惠学童仅可接受6节治疗,但游戏治疗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一般进行3至4个月比较合理」。她直言,外国治疗可以用年计算,而且有国际认可制度的英国、美国和澳洲,游戏治疗在教育制度当中更是必需品。

本港尚未设立游戏治疗的注册制度,有零星机构声称提 供相关服务,却非上述三地认证的游戏治疗师;部分保险亦未将游戏治疗列入「精神健康服务」保障范围,有家长曾因而未能为子女申请索偿。

现时本港约有200多名经英国、美国或澳洲注册的游戏治疗师,香港树仁大学亦于2022年开办游戏治疗社会科学硕士课程,课程理论与实习兼备,学生毕业后可获澳洲注册认证,预期本地服务将更普及。

现时本港有200多名经英国、美国或澳洲注册的游戏治疗师。
现时本港有200多名经英国、美国或澳洲注册的游戏治疗师。
香港树仁大学于2022年开办游戏治疗社会科学硕士课程。
香港树仁大学于2022年开办游戏治疗社会科学硕士课程。

坊间课程未着重专业理伦

该课程总监张艳博士指,当年树仁开办课程,正因应社会需求,但坊间课程良莠不齐,未有着重专业伦理,无奈学童的精神状况在疫情前后有明显变化,催生了「商机」,「市民想得到帮助,但资讯不透明,令该些课程有生存空间。」她直言,部分课程未有提供透明的职业晋升阶梯,误导了有兴趣学习、有心服务社会的人,「学员以为读完两日课程便可以执业,不知外国有专业认证。」她认为,相关专业学会应该教育大众,让家长了解如何为子女选择合适、有资历的游戏治疗师。

对比已设本地注册制度的社工,温琳认为,游戏治疗发展仍属起步、探索和优化的阶段。她回想,当年许多院校开办社工课程,社工数目与日俱增,配合坊间推广宣传,让大众明白社工的工作操守和理念等。她相信,一系列工作循序渐进,游戏治疗于不久将来,也能构建一套本地注册制度,「要经历一段过程和达到一些条件」。

获官方认可助跨专业合作

张艳亦言,游戏治疗在香港仍属新兴服务,面对业界持份者渐多,服务使用者与提供者也要加深认识,才能助业界健康发展。她续说,若游戏治疗获官方认可注册资格,监管上或更到位,「治疗师要做性罪行定罪纪录查核,亦可吊销专业失德者的注册。」

她补充,当专业获官方认可,游戏治疗亦能与不同专业建立合作模式。她举例,游戏治疗师尚未纳入《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的通报机制,故不幸遇上虐儿或疏忽照顾儿童的家庭,需联同社工合作申报,期盼日后设相关机制,让同工可直接申报,甚或取得官方其他重要资源,更及时地协助儿童。

学者吁重新对准服务宏观角度建儿童友好城市

有学者指,学童精神健康问题难一概而论,现时社会资源错配,应从宏观及全面的角度入手,共建儿童友好城市。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指,疫情打乱日常生活,至今仍未复常,「学生重返校园,与以往也有点不一样。」疫后屡有学童轻生,他指,细看学童的遗书,会感到一丝绝望,儿童缺乏社会参与感,感觉被遗忘,「到底成年人做了甚么,才会令一个12、13岁的青少年失去希望和生活兴趣?」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指,应以宏观、全面的方法应对学生精神健康。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指,应以宏观、全面的方法应对学生精神健康。

家长不愿带子女求医

社会常质疑服务不足,叶兆辉指,从另一角度思考,服务增加不等于学童精神健康有改善。他指,根据过往经验,部分个案需要求医,但家长不愿带子女求医,惟未需要见医生的儿童,却在接受紧急支援及服务,出现资源错配(misalignment),「服务与需求不相配。」

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叶认为,除了要重新对准服务,亦应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在学校、家庭及社会建立关爱氛围,从硬件及软件着手,共建儿童友好城市,让儿童感到支持及包容,有足够空间建立关系及休息,「要儿童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也要支持及关爱。」

学校减考试分数比重纾缓学子压力

有中学校长指,学业压力以外,资讯科技发达令学童更容易与外界比较,因当中差距而感徬徨及受压。为纾缓校内紧张气氛,有学校下调考试分数比重,并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及艺术治疗师到校,全方位为学生护航。

香港岛校长联会会长、苏浙公学校长方仲伦指,现今科技发达、资讯流通,估计学生对人生的满意度不断下降,「他们知道世界有多大,而自己的接触面只是冰山一角。」他举例,初中生透过网络接触成功人士的生活模式,与自身日常有落差,意识到单靠努力未必能收窄距离,「资讯科技提高大家的要求,学生看到别人很容易成功,自己却未能达到目标,有落差便有压力。」

 苏浙公学校长方仲伦指,学生易与外界比较,落差感成压力来源之一。
苏浙公学校长方仲伦指,学生易与外界比较,落差感成压力来源之一。

心理学家艺术治疗师到校

方仲伦续指,该校因而下调考试分数占比,加重日常家课表现分,减少「一试定生死」的压力,「重视过程多于结果」。他说,办学团体有聘请教育心理学家到校提供服务,「辅导老师有诚意,但不是专家,该些专业人士便可以补充不足,带领工作。」

此外,该校亦曾邀请艺术治疗师到校举办绘画工作坊,为师生及家长减压,「防患未然,有纾缓措施是好事。」

记者:仇凯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