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爱医院爆医疗事故 75岁男长者涉沟通失误遭喂错食物哽死 院方致歉

更新时间:15:00 2025-03-05 HKT
发布时间:15:00 2025-03-05 HKT

【明爱医院/医疗事故】明爱医院发生「喂错餐」医疗事故,造成1名75岁男长者死亡。九龙西联网总监罗振邦指,在本月3日发现一名男长者进食时哽亲,医护抢救后无效,形容是非常不幸事件,向家属致歉,相信事故涉沟通错误。

病人上月底送入明爱医院

明爱医院行政总监关慧敏指,该男病人2月28日因肚胀,没有大便入院接受治疗,病人本身有高血压及认知障碍。病人去年在院舍已食免治餐,即将食物打碎,容易吞咽,今年开始进食糊状食物,入院后禁食,并以静脉注射补充水份。经治疗后,病人有所改善,可进食流质食物。

病人被误喂正常餐

至3月3日经评估后可进食,医生在病历写上DAT(Diet As Tolerated),即可进食平时可进食的食物。因护士和医生在沟通上出现问题,误以为指示是可进食正常餐,刚巧是派餐时间,便安排正常餐予病人。涉事病人进食的正餐包括米饭,及切碎的肉和菜。护士学生向病人喂食,起初病人可进行咀嚼及吞咽,但其后出现咳嗽,于是立刻停止喂食并通知病房内的护士,并即时进行急救。

院方其后在新闻稿补充,涉事病人在本月2日上午,因情况开始好转,经医生评估后可进食「流质饮食」。翌日医生再评估其情况时,认为病人已恢复排便,故将饮食指示改为「按病人可耐受进食」(DAT)。而护士在午饭派餐前,翻阅医生的指示后,误判病人可进食正餐,故分派一份正常午餐给病人。

但病人情况转变很快,需载氧气罩及进行心外压,急救小队在插喉时发现其喉咙内有食物残留,夹出后仍抢救无效,最终病人在本月3日下午约1时半离世。

护士学生根据指示喂食病人

关慧敏指,根据理解,当时护士学生是根据指示喂食,当时只负责喂食一人,病房内也有支援的护士团队。被问到医生在写排版时以「DAT(Diet As Tolerated)」,代表病人可恢复进食,是否符合指引?医管局有否规定须写明病人进食餐点?关指因病房是团队式运作,护士较了解病房内情况,而病人情况在院内有变,进食餐点安排会有不同,故一向由护士与医生沟通进食安排。

护士学生不会进行复检

关慧敏指,今次喂餐指引由负责护士的同事发出,属有4年年资的护士,一般病房在中午12时15分至12时30分开始午饭时间,涉事护士学生读五年级,获餐点后,便开始慢慢喂食,但男长者在中午12时左右开始咳嗽,由发现他出现情况至临床情况不正常历时25至30分钟,其心跳血压一度两次停顿,又强调「急救始终无停过」。

据了解,病房内一般派餐是由病房护士负责指示哪张病床应服哪个餐点,并由病房助理派到病人餐桌上,再由护士或护士学生向病人喂食;过程中护士学生不会再复检。

事件转交死因庭处理

关慧敏指,涉事护士曾照顾死者,但不是唯一一更的照顾者,而她及护士学生正在休假中,事件也会交由死因庭处理。对会否有刑事检控风险,关慧敏指仍待根源调查结果,且会全力配合死因庭,「同事们均非常伤心,本周内会再看情况,决定同事休假」。

关慧敏又补充,医护在急救中见到死者咳嗽时,已有用喉管吸分泌物,同时以氧气面罩向病人提供氧气协助呼吸。她强调,急救中多个流程是「同时间处理」,最重要是保持病人有氧气供应及血液循环,而因氧气面罩是临时措施,故须要再插喉,在打开病人口腔后,便发现有食物残渣在喉咙中,也成功将食物残渣夹出。

明爱医院事故时序表

日期 事件
2月28日 75岁男病人入住明爱医院外科病房
3月2日早上 获指示可恢复进食「流质餐」
3月3日 医生指示可按病人可耐受进食(DAT)进食
3月3日中午 病房开始派发午餐
3月3日12:00 护士学生向75岁男病人一对一喂食
3月3日12:00-12:03 75岁男病人出现咳嗽
3月3日12:03 医护团队开始抢救
3月3日12:39 75岁男病人一度恢复心跳
3月3日13:30 75岁男病人宣告死亡

曾为急症室医生的家庭医生李福基指,有认知障碍症等脑退化病人因神经反射退化,较易被食物呛到,故喂食时要特别小心,「正常人若被大旧食物呛到,喉咙会有神经反射将异物咳出,但脑退化者因神经反射也减弱,食物容易直落气道」。

对今次个案病人在短时间内离世,李福基指有机会是吞下的食物体积特别大,将气道完全阻塞,故令病人情况逐速恶化,「过去也曾有孩子在街食鱼蛋哽亲离世」。对急救方法上,李福基指一般在患者清醒情况下,便使用压腹法,施救者会站在患者背后握拳环抱其上腹部施压,冀令病人将异物吐出,「但此法因没有工具辅助,未必能百分百成功,故在医院环境中会先以吸管将病人喉内异物吸出,亦会打开病人嘴巴,以喉镜及特制的钳将异物夹出,令病人气道可更快畅通」。

至于在医院环境指示病人复食时,医生在排版上只写「DAT」是否惯例,李福基指一般高危病人若怀疑有吞咽困难,医生会先请言语治疗师或营养师进行评估,再决定病人可吃甚么,「院舍也有提供资料,说明病人过去进食的餐点种类。医生也可在排版上写明,病人或吞咽有问题,需先试吃少量食物,并再饮水,若无问题才可吃免治餐或碎餐;有时候营养师也会加凝固粉,将食物变成糊状,尽量减轻哽亲风险」。

李福基续指,一般病人在病床后也会有特别的标示,「床后的指示版会贴出『有认知障碍』、『须吃糖尿餐』等提示,至于今次为何会出错,可能是忙中有错,但仍待根源调查结果」。

对此,关慧敏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护士和医生是一个团队合作,大家若知道病人有何情况要处理,在口头或排版上也可作为参考,甚至有重要提示亦可能在床头的显示版上看得到」。至于今次情况,正反映要检视重要讯息如何传递出去,今次虽是个别事件,但当中「每一环都是紧扣,有地方出事,每一个小的问题,往往会演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故欲通过根源调查,逐一个部分作出深思,以检视能否避免事件重演。

护士协会: 若病人太耐无进食  护士会先安排他们试下饮水

护士协会主席谢健强指,一般病房病人经初步评估后,若发现其表现「醒目」且吞咽无困难,通常会安排他们进食正餐,「但若病人太耐无进食,护士通常会先安排他们试下饮水,试下吃流质餐;若发现其反应不佳,如出现咳嗽、呛到情况,便会马上暂停喂食,并要求医生及言语治疗师再进行评估」。

对医生以「DAT」指示复食是否普遍,谢健强指是很常见做法,「意思只是病人食到的餐都可以去食;如病人有糖尿病、肾病便要因应其需求改变,或按言语治疗师指示为吞咽困难者的餐点加凝固粉避免哽亲」。

至于护士学生是否有能力处理异常情况,谢健强指护校训练中看到病人有哽到,也会停止喂食;在喂食前也会先要求病人「饮啖水」,无问题才开始喂。他续指,若发现病人在进食期间咳嗽、「拿住条颈」作呕吐状,也会意识到对方是呛亲,训练上会即时查看血氧,并以抽痰方式抽走其喉咙内食物残渣。至于病人床头版上是否有特别提示,谢称不评论个别个案,但一般而言若病人有特别餐需求,如需吃软餐、喂食时有感染风险需穿保护衣等,均会在床头的电子显示版上提示,「同事工作很忙,故有提示会快速看到需求」。

 记者:脱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