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未来聚焦推动BIM技术发展 助香港建造业实现数码转型
发布时间:12:12 2025-11-23 HKT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在网志表示,在发展局积极推动下,未来数年,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将是推动工程数码化及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核心支柱。未来聚焦两大发展方向,包括推动BIM软件多元化及积极构建国际openBIM(开放式建筑信息模拟)标准的协作平台,以及持续支持技术创新及扩大应用层面,如结合人工智能(AI)等。
发展局助理秘书长(工务政策)郑嘉耀解释,BIM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建筑信息模拟」,即将建筑物数码化,建立包含所有建筑资讯的虚拟立体模型。自2018年起,政府规定造价超过3,000万元的工务工程项目必须采用BIM辅助工程设计及施工。
政府工程合约将BIM模型纳入招标文件
郑嘉耀指,自今年4月起,相关政府工程合约已将BIM模型纳入招标文件,此举亦有助提升模型质量。另外,《2023年施政报告》积极推动业界以BIM模型提交建筑图则,以加快私人发展项目的图则审批。当局会循序渐进,逐步透过行政和立法方式,要求私人发展项目提交以BIM模型制作的建筑图则。
发展局未来会以「提效、提质、提速」为目标,与业界及学术界紧密合作,聚焦两大方向,分别是推动软件多元化,及会持续支持技术创新及扩大应用层面,结合人工智能(AI)、机械人、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及机电装备合成法(MiMEP)等尖端科技,提升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精准度,并透过政策推动加强与业界协作,以深化BIM的应用与创新。
香港建造商会代表马德源表示,在启德体育园主场馆施工过程中,BIM和装配式设计(DfMA)技术成为装嵌大型预制组件「零误差」的关键。马德源形容,施工团队在实际操作前已掌握每个环节,团队凭借BIM技术,在大型预制组件出厂前完整模拟了整个运输、吊运及安装流程,准确计算出组件到达工地的时间,及组件移入工地的路线。透过预先演练及优化模组设计和装嵌工序,成功让主场馆内6,000多吨的天幕钢结构在一天内完成安装,真正达到「提速」与「提效」的双重目标。
与创新科技结合成就「世一」技术
政府指,除多元化应用,BIM技术亦与创新科技结合,成就土木工程拓展署以创新的「全跨度桥梁吊装工程」「世一」技术,兴建桥梁横跨粉岭公路及青山公路,当中涉及多达十条行车线,属全球首次。
郑嘉耀表示,工程团队在相关项目的BIM模型整合了摄影测量(photogrammetry)与雷射扫描(LiDAR scanning)技术,将实景与虚拟桥梁模型结合,在施工前预先摸拟及预演运输车辆路线及桥面吊运过程,从而快速而准确进行桥面安装,令复杂工序只需一日时间便完成,更大大减少施工误差。
为将技术扩展至中小企及分包商,实现协同效应,发展局于今年10月推出多项优化措施,加强利用基金培训、资助及提供工种专项训练,推动BIM普及至建筑全产业链。
建造业议会成员、香港建造业分包商联会永远荣誉会长伍新华指出,BIM技术能大幅提升各工种分包商的工作效率。他又认为,基金优化措施可以支援分包商及中小企业培训,有助解决业内技术人才不足问题,推动业界加快应用BIM,实现「全民皆BIM」,提升工程效率、质量与安全水平。
发展局指,将继续联同各工务部门及业界伙伴,积极推动BIM技术发展,助力香港建造业实现数码转型,以创新科技共建智慧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