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盘︱医疗投诉涉人命与公义 新议会有契机推改革
发布时间:08:45 2025-11-11 HKT
本港医疗投诉效率及透明度向来遭诟病,继医委会早前拖延双非儿脑瘫案15年后永久搁置聆讯,触发社会强烈反响和政府介入后,社协前日再揭露两宗个案,当中涉及病人麻醉过后昏迷至今,家属发现重大疑点后,医委会未作任何解释下驳回投诉。改革医委会多年来困难重重,既受过政治拖累,也因业界阻力而难有寸进,近日连串事件能否成为契机,让政府联同新一届议会推动改革?
医委会被指「医医相卫」 医疗申诉「球员兼球证」
医委会有法定权力处理医生注册、纪律研讯等事宜,其中医疗投诉个案往往涉及复杂医疗程序细节,医学界向来坚持只有医生才懂何谓「违反专业操守」。目前医委会32名委员中,24人是医生,8人是业外委员,而医生委员中有7人由医学会选出。以上安排好处是专业自主,但最大问题是处理投诉时「球员兼球证」,牵涉利益冲突。
相关新闻:
病人照肠胃镜麻醉致脑部缺氧昏迷至今 医委会未解重大疑点即驳回投诉 终结纪律行动
医委会未解医疗事故疑点即终止调查 医衞界参选人齐促改革:「独揽三权」难以服众
香港循英国旧制 英国早已改革设独立审裁
例如十多年前有一宗离谱个案,涉及儿科医生陈以诚不当处理初生婴儿手指导致坏死,医委会两度拒绝家属投诉,直至闹上法庭,遭法官严厉批评投诉程序冗长。个案前后拖了9年,医委会在2018年才裁定陈以诚停牌半年。类似事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公开的个案显示,投诉机制欠透明和冗长,不但是公义问题,对病人及家属更是极度煎熬。
政府曾在2016年提出改革医委会,增加政府委任委员比例,惟当时环境政治化,建议引起医学界反弹,更连同反对派号召医科生包围立法会、在议会拉布,最终改革触礁。政府换届后,2017年曾提出减辣方案,但未触动医委会权力结构核心。
自由党张宇人10多年前已大力推动改革医委会,他去年提出议员议案,直斥医委会「医医相卫」、「专业自主凌驾公众利益」,拖延处理医疗失误投诉。政府当时称医护专业一向奉行专业自主,政府重视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及道德标准;但数字同时显示,近6成申诉个案动𫐄需两年以上处理,复杂及争议个案更长。
立法会医卫界两名参选人昨口径一致,表明医委会应改革,其中现任林哲玄指医委会体系依循英制,但其实英国早已改革,将医生行为操守审裁权,分拆到独立于医学总会的执业医师审裁处(MPTS),形容香港改革「迟咗好多年」;另一参选人梁礼贤认为,医委会必须提升处理个案效率。
社协:市民对医生信心也是「医生利益」之一
立法会议员陈凯欣表示,医委会改革关键是如何做,若把审裁权力从医委会身上剥离,涉及根本权力变化,医学界必定反弹,须小心处理。她建议先从医委会组成着手,例如减少医生互选比例,增加由政府、病人组织等持分者选出的比例;强制秘书处定期向投诉人披露进度及解释理据等。她相信医生一定是专业且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关键在于制度上有否方法令业界和公众信服。
社协干事彭鸿昌亦指,透明而独立的医疗申诉制度对医学界专业形象、市民对医生信心十分重要,这也是医生利益的一部分。他认为社会已摒弃政治对抗氛围,应务实讨论完善医委会组成或设独立审裁制度,期望政府及新一届议会跟进。
香港以高质素医疗服务闻名,但若然因为保护主义,拖延医疗投诉,令公义未能彰显,只会赔上社会代价。且看不时把医疗改革挂在口边的主事官员,又是否有魄力打破「医医相卫」局面。
陈凯欣已报名参与选委界选举。完整名单请参阅:立法会选举参选人名单|地区直选区区有竞争 功能界别多新人 选委界50人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