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激励」增加成就感学得更投入 以激励代替奖励从小培育孩子的内在动机 ︳林秋霞专栏
发布时间:15:33 2025-11-03 HKT
当孩子表现优秀时,你会如何回馈他?
你会选择「奖励」,还是「激励」他?
哪一种主力启动「外在动机」,哪一种集中培育「内在动机」?
两者对小朋友的成长有甚么长远的影响?
「奖励制度」与「激励制度」的分别
教育和心理界常常讨论「奖励制度」(Reward System) 和「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的异同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它们都是用来鼓励学习或改变行为的工具,然而在本质和成效上却回然不同。
「奖励制度」指运用外来奖励以强化行为的系统,启动孩子的「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例如给予贴纸、玩具或赞扬作为完成任务的回报。其重点是短期的行为改变,让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努力,常见于课室管理,例如「完成作业得『星星』」,但这可能让孩子依赖外部刺激,而非内在兴趣。
「激励制度」指培养孩子「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系统,让孩子因为学习本身有趣、能带来成就感或个人成长而主动参与。其重点在于内在满足感,例如透过课堂中有趣的游戏设计,让孩子因为好奇心而学习,或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协助他们建立「我喜欢学习」的感觉。这强调兴趣培养和自主学习,适合孩子发展持久的学习习惯。运用比喻来说,「激励制度」就像栽种树木,让孩子从根部(内在)成长;「奖励制度」则像浇水(外在)成长,短期有效,但若使用过度,很有可能令树根变弱。
辨别你是在「奖励」还是在「激励」
以下从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人际互动、接受挑战、面对挫败等五方面,举例运用「奖励制度」与「激励制度」不同表达的句子,看看我们究竟是在「奖励」,还是在「激励」孩子。
点击图片浏览「奖励」与「激励」运用法:
「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重要
哪一种制度,对孩子的成长会有长远的正面影响?
从上述的例句中,突出了「奖励制度」是为了「得到东西」而去做一些事,而「激励制度」则是「为了自己及产生良好感受」而去做一些事。前者短期有效,但依赖感强,一旦没有奖励就会失去动机;后者长期有效,并能持续有效地养成习惯,提升自我价值感。

具「内在动机」的孩子更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及自主地学习。师长可透过有趣故事或挑战游戏,激发孩子的好奇,例如问他们「为甚么」,他们会因为发现答案而兴奋,这比给糖果更能维持兴趣。这种制度有助孩子发展「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即相信努力能带来进步,而非依赖奖品。长期而言,不但能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更勇敢面对挑战,并提升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研究显示,内在动机高的孩子更快乐、更有创意,学习成绩也更稳定,原因是他们不怕失败,而是视为成长机会。此外,内在动机减少依赖外部认可,有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感,成年后更易追求自己理想中有意义的人生,例如职业选择较多基于兴趣、热情,而非只是薪水、地位等因素。
以「内在动机」成就孩子的优秀
从小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将有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根据「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人们的信念及期望会影响一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预言成真。这种预测或期望之所以会成真,是因为人们相信或预期它会发生;而这种预测或期望的成真,会强化了该预测或期待,令当事人更加相信原先预测或期待的真实性,因而达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的结果。故此,当父母或老师告诉孩子「你很优秀」,孩子便会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而更愿意尝试及挑战、努力地学习,最终收获「优秀」的表现。
建基于这些理论,我们深信「优秀是教出来的」,因此与佛教林金殿纪念小学合办了一个小一亲子生命教育日【优秀猪猪大联盟】,运用「激励制度」的方式,从而带出核心的生命信息 —— 「去尝试,去勇敢,去尽你所能,成为你理想中的优秀。」透过多媒体教学、叙事及对话互动、实践体验等多元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扩阔其视野及眼光,自主地定义何谓「优秀」的人,并向着自己所想望的「优秀」出发,成为自信勇敢、尊重他人、优秀又幸福的新一代人才。

林秋霞
生命教育机构Why Not Education创办人及「失败教育」发起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教育学院毕业后,踏上教育路途,自此爱上孩子,相信教育。后来发现世界很大很美丽,教育其实可以很好玩,于是外出闯荡,与不同学校及单位积极开拓各种教育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香港亲子冲突较穗澳台高!「加减乘除」幸福法 培养孩子成幸福的人促进亲子关系︳正向教育
相关文章︳以自信教出优秀的孩子 「REST」+「5C」教养策略正向教养培育自信孩子︳林秋霞专栏
相关文章︳Z世代潮语整合助两代沟通 家长唔识好kam的16个潮语 附例句教学︳正向教育
相关文章︳正向教育︳挫折幸福学 3个方式助孩子从挫折迎向幸福的未来︳林秋霞专栏
相关文章︳正向教育︳4个亲子共读小故事 与小朋友互相分享与反思探索人生意义︳林秋霞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