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求变 不进则退 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校长萧婷:「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发布时间:07:15 2024-11-18 HKT
校长专访︳事隔半年,再次踏入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校园弥漫着一股新人事新作风的气息。前任校长蔡碧蕊荣休,由曾担任「有时限小学」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第二小学校长的萧婷接手。从当初毅然放弃地区名校副校长一职,充当开荒牛,再由观塘一跃跳入大埔,萧校长直言自己是个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更期望能够将这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做老师不止关心学业 还有心灵健康
从事教育超过20载,萧校长笑言自己小时候并没有想过有一日会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小时候曾想过当纪律部队,觉得穿制服好型!」(笑,于女性还未在纪律部队普及的年代,可见萧校长已经喜欢走另类路线)直到萧校长父亲在其初中时不幸离世,才让她开始萌生当老师的念头。「家中顿失经济支柱,中二、中三班主任非常关心,出席了父亲的丧礼,抽出工余时间家访,校长甚至自掏腰包为我提供资助直至毕业。」师长们的陪伴,让她感受到老师不止关心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健康,并希望以生命影响生命。

萧校长于师范学院毕业后重返母校执教,任教体育科并先后担任中一、中二级的班主任,自己的经历让她特别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那班学生至今仍有保持联络,不止书信上的文字往来,他们有新动向,如结婚、到外国升学都会主动与我分享,那种关系很微妙,有时还会约出来吃饭见面呢!」

重视工作意义甚于金钱
那为甚么会从任教中学转教小学?「在母校任教两年后,曾转跑道至商界。我做每件事都喜欢不断思考能够从中学到甚么?能让自己有甚么进步?」做了一段时间,有感继续留在商界不会有太大突破,而个人目标也不是旨在赚很多钱,便决定重返教育界。「曾一度想过到特殊学校任教,但因着种种原因,最后只好作罢。」做不成特殊学校老师,加上任教中学的经历,萧校长认为小学老师的影响力比中学更为深远,因此便到荃湾一所小学任教,一教便是10多年,从老师任职至副校长,直至在报章见到坚乐第二小学的招聘广告,令她泛起向外闯的念头。

2015年九月,萧校长选择到一所明知只有九年「寿命」的学校重新起步。「当时没有想过学校结束后自己会失去饭碗那么长远,只是单纯想到自己可以去到那里服务更有需要的学生。」她形容荃湾旧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产家庭,而坚乐第二小学的学生背景相对较为复杂。「初次与家长见面都不敢轻易称呼对方为同学的爸爸或妈妈,因为不确定对方身份。」学生不乏新移民,部分由爷爷嫲嫲照顾,有些则有特殊学习需要,需要仔细了解他们各自遇到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铁柱磨成针 狮子变绵羊
在坚乐第二小学工作,有两位学生的转变,让萧校长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位萧校长形容是「铁柱磨成针」。「那名学生的父母离异,由嫲嫲照顾,小一入学时就好像一根『铁柱』,撞倒人,无论老师怎样劝告,都不会道歉,非常固执。」老师们的不舍不弃,渐渐融化了坚硬无比的铁柱。「某天嫲嫲向校方反映,孙儿竟罕有地向人道歉,并开始懂得关心身边人,上课时更会主动抄笔记。」看似很微小的改变,对曾帮助他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鼓舞的一大进步。

至于「小狮子」,则是位有严重读写障碍的男孩子。「偶尔小息会在课室爬行,又擅取同学小食,小一时翻转成个课室。」详谈之下,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小朋友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及不被接纳。于是校方安排他参加历奇计划,带他上山下海,发掘学术以外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系咪攞唔到合格就一事无成呢?定系佢学识做人、点同人沟通相处,将来出到社会唔会孤单一人,这对学生成长更为重要?」「小狮子」去到高小已转变成为可爱的「大绵羊」,是老师眼中的「暖男」学生。「当时有老师向我表示,想不到眼前的『暖男』小时候曾有过上述的表现。」
推崇活动教学 还学生真全日制
在有时限小学任职,萧校长说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让她放手大胆尝试。由于学校只有九年寿命,当时作为新手校长的她决意放下所有包袱,改革上课时间表,上午维持学术课堂,下午抛开书本,由学生自订学习主题,尽情探索,从中学习知识、品德、协作技能等。采用不计分的进度性评估,学科考试一年只有两次,主张边玩边学、轻松有效的学习方式。还善用政府资助,联络坊间机构合作,让孩子尝试不同活动,扩阔眼界,从而发掘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我们试过带小四学生行大东山,对大人来说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小朋友?但他们最终也能顺利完成。」

然而改变岂是话变就变?萧校长忆述初期曾面对不少家长的质疑。「用咁多时间玩,不如上埋堂啦,学课本嘅知识。」也有家长感觉学校功课不多,课程较其他学校浅易,更有人选择为子女转校。面对质疑,萧校长说当时抱持「放长双眼睇」的心态,后来家长们看见孩子的改变,才渐渐认同。坚乐第二小学于刚结束的学年顺利完成使命,回望过去九年,萧校长认为自己做到当初服务基层学童、回馈儿时曾居住过社区的目标。「坚乐第二小学位于顺安邨,儿时的我曾居住在顺利邨,也是『四顺』街坊之一,还记得当时曾经试过申请插班坚乐第二小学隔离的学校,重游旧地亦让我感到分外亲切。」
培养孩子共通能力
带着过往九年的经验来到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面对的不再是昔日作为新手的徬徨,而是怎样与新校的团队磨合。「庆幸有上手蔡校长逐步铺排,衔接过程非常顺利,而教学团队也十分成熟,大家都有共同目标,便是以学生全人成长及发展为依归。」萧校长表示会借镜过往的经验,营造一个安全、愉快、健康、幸福、关爱的校园,激发孩子对学习、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和好奇心;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具备同理心,爱人如己。「当然会兼顾学业,优化课程,提升两文三语的应用,推出进化版的时间表,提供动手学的课时,如逢星期三只上半日学;在小一和小五的视艺科引入创意设计的元素,由个人制作改为小组协作,从而培养同学的创意、沟通、协作、解难等共通能力。」萧校长更鼓励学生勇敢走出去,善用大埔的社区资源,带他们到大埔海滨公园、大埔滘等地方探索。

无论家庭还是学校,萧校长认为沟通是磨合的关键。「很多时学生只是听,在这里我们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学校会着力透过课余时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抗压力等共通能力,借亲身体验提升学习动机,家长的参与同样重要。「透过家校之间的紧密沟通和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甚么事,家长会发现原来孩子有这样的一面。」加入大埔浸信会公立学校短短两个月,萧校长形容该校的学生「热情、有礼、单纯、受教、健谈、自信、outgoing」,期望他们能保持热爱学习和探索,勇于尝试、敢于冒险和突破的心。


文:林诗敏
图:Vincent、Tracy、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