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同理心 专家反问小朋友:当你伤心时仲畀人闹你会点?
发布时间:10:00 2022-09-22 HKT
生命教育又称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更希望他们有全人的发展。当中包括很多做人的素质及成年人希望小朋友具备的品德,而同理心是其中之一。今期我们请来教育机构Why Not Education创办人及「失败教育」发起人林秋霞(Sharon)分享如何教导小学生同理心,以及谈一下同理心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好处。
Sharon表示同理心可以调整次序拆成理、心、同。「『理』即理解别人行动背后的原因、处境,可能他们曾经历过某些事情或受其人生际遇所影响;『心』是指先理解他人,再用心代入对方感受。假如你遇到相同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学懂易地而处,感受别人需要;最后才是『同』,有同行的意思。」她认为在不理解对方,不代入别人感受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同行的,即使帮助也是十分有限。「很多时候我们都从自己角度出发帮助别人,但这样是否真的帮得到?别人可能根本不需要你帮忙!在某些情况下,别人需要的并非甚么实质的建议或帮助,而是陪伴。」她亦指出「同情」与「同理」同样重要,但却有所分别。「两者程度不同,先有同情,再有同理,有同情不一定能同理。」而同理亦不等于同意。「同理是既理解,又能代入别人的处境及感受。」
近年的社会事件、疫情、网课,Sharon形容「大家的心都受伤了」。「大家都在担心身边家人朋友染病,而网课除了面对日常的学业压力外,还要应付网络中断、家里背景嘈杂等问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小朋友不理解大人,大人不理解孩子;老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不理解老师。」希望彼此之间能够互相体谅,正是Sharon推动同理心教育的目的之一。「这些年,大家都活得好不容易。有多少难过被理解,有多少心声被听见,有多少需要被支援?若路途上,有人理解、明了,甚至同行,再苦涩的旅程,大概可以走得更温柔,更坚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现时Sharon会应邀到不同学校举办活动,以一连数天的形式进行,当中会按孩子步伐,调节所设计的重点。「取材自活动中发生的经历,跟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及装备同理。」对小学生而言,说同理心有多重要,或许未能一时三刻体会。于是,Sharon在活动时会从逆向角度,跟他们一起探索:「当你伤心难过时,你最不想听到甚么话?孩子纷纷表达意见,责备的话、侮辱的话、轻视的话、否定的话、取笑的话、风凉的话、比较的话、粗俗的话、抹黑的话……我又问,当你伤心难过时,听到这些话会怎样?他们说会觉得不开心、受伤害、很痛苦、对方不了解自己、不想再跟对方多说下去,甚至不想再跟人分享自己伤心难过的一面。我再问,你想别人这样对待你吗?全场没有一个孩子说想。那你有这样对待他人吗?」全场一片寂静,良久,场内的孩子,一只又一只手才缓缓地举起。
在同埋心教育下,学会理解、善待自己及他人,不单止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好处,他们的人际关系亦会发展得较好。Sharon更举例,具备同理心的医生对比只懂运用知识救冶病人的医生,出来的效果很不一样,就是前者更能理解病人的需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她觉得同理心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故同理心对孩子未来发展十分重要。「运用同理心先改变自己, 再改变他人,最后为整个行业,以至社会带来影响。」


先善待自己再善待他人
在台湾,生命教育则以天、人、物、我四方面阐述。天,人与宇宙的关系,涉及信仰;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互动、沟通;物,人与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我,人与自己的关系。同理心首要的是让孩子认识自己,Sharon直言,不认识自己,不懂得聆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又如何理解别人?

Sharon至今已经推行生命教育六年,对于同理心,她有以下的见解:
1.「 同理」别人前,让我们先「同理」自己。自己都不理解、不接纳、不善待自己,我们是没有能量、胸襟、经验去同理他人。
2. 看见同理的美好,感受不被同理的难受。同理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情心也同样存在。社会太赶太急,我们没有时间和空间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愿我们能为自己,为他人,存留一点时间和空间,安顿内心,与人同行,也许,这不失为一道开给艰难时代的解忧药方。
3.「 同理」的心是柔软的,是温暖的,也是痛楚的。理解别人,代入人感受,会与人同喜,也会与人同悲,悲喜交错,苦乐同行,心怀仁义,不忘慈悲。这是对自己的期许。就像电影《奇迹男孩》(Wonder)说的:「善待他人,因为大家都在世上努力地活着。」

文:林诗敏
图: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