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小学生亲制微型农场 同理心认识粮食危机【604期】
发布时间:00:00 2021-12-23 HKT
去年初全球爆发新冠疫情,香港曾闹「粮食荒」,以往垂手可得的基本食粮瞬间被一扫而空,当家长四处张罗柴米油盐时,安坐家中的小朋友可知外面「战况」?本学年有创意地标联同设计工作室进驻数所小学,结合戏剧教育和建筑元素,教导小朋友以同理心明白全球食物链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粮食问题,并了解现代农夫的工作,再于建筑师、设计师及工匠等引导下建成一比一的微型农场,种有奇亚籽、红豆和绿豆的成品座落于各校不同角落,望为学生带来真实的自给自足体验。
创意地标PMQ元创方自二○一八年起举办PMQ Seed创意教育项目,今年命题为大自然,重点项目之一「『GREEN & ME 童理‧大自然』校园计划」于九月正式启动,四所小学的三至四年级学生分组由设计工作室「小市山设计」的导师团队带领,利用设计思维五个步骤作为框架,设计微型农场。设计思维本有同理、定义、发想、原型及测试五个步骤,为让小学生易于理解,导师团队将其简化为「心、释、想、做、试」。
戏剧认识食物链供应
想提升小朋友吸收知识的效果,参与度高非常重要,所以「小市山设计」的戏剧教育导师先利用戏剧练习令小朋友学懂同理心。「小市山设计」创办人兼建筑师杨建邦解释,该戏剧练习模拟本地发生粮食危机,「譬如疫情严峻时,就有食物因运输问题未能抵港。当所有食物来不了,大家便需要自给自足。」
学生获分派印有不同食物及其来源地的机票,据此于地上的世界地图站在不同地方,导师则站在香港,学生分别拿着尼龙绳的一端,导师则拿着所有学生所持尼龙绳的另一端,模拟食物链遍布全世界,杨建邦指做法可让学生具体感受食物是从世界各地而来,「但导师会突然『唰』的一声将所有尼龙绳剪断,学生『噢』声四起,惊觉食物链怎么会瞬间断掉。」下一步他们便要了解问题与设计作品的关系。
邀现代农夫分享工作
要从建立同理心延展成设计微型农场,杨建邦称此阶段会以建筑相关知识作引入,透过分享世界各地微型农场的图像,初步启发学生。学生「动工」前要先完成design statement(设计概要),以解释其作品。团队特意邀请现代农夫Andrew Tsui与学生分享,「介绍现代农夫的工作、天台种植的设施、位置和工具等。」学生其后需透过Andrew的提示,实地考察以找出校内适合摆放微型农场的位置。「学生真的要拿着拉尺和指南针,以量度位置的尺寸和找到日光。」
亲锯水管 制一比一模型
量度设置农场位置的大小后,学生就要开始草拟及制作模型。
微型农场成品是于以胶制水管建成的支架中放置多盘植物,所以学生前期实地考察所量度的数字也用作设计支架的长、阔和高度。学生先利用较轻便的物料如纸饮管和万用胶草拟农场模型,「由考虑支架是方形、梯形或其他形状、支架层数,以至自然光线能否容易投射于植物,都可透过草拟阶段完成,当中涉及很多空间和形状概念。」经过投票和导师指导后改良设计概念,杨建邦直言正式的制作过程对于小学生是困难的,但团队仍坚持鼓励学生制作一比一的微型农场,「因为(呈现的效果)比较powerful(强烈),如果只做体积很小的原型,就不能真正种植。」今次学生制作的微型农场种有奇亚籽、红豆和绿豆,一尝自给自足的滋味。
有份参与是次计划的东莞同乡会方树泉学校小四生温绮倩觉得,利用水管砌成支架最困难但最好玩,「因为第一次亲手使用锯,(落手)又要非常准确。」温绮倩组别的微型农场放于学校楼梯间,「因为有充足的光线照射植物。我们也有测试人流,人流较多较方便替植物浇水。」

编程测试泥土湿度
学生制作的微型农场亦加入科技元素,利用微型电脑micro:bit编程制作感应器,监察泥土湿度及空气温度。杨建邦指各校各有不同做法,有些由导师团队为学生完成编程,学生将装置接驳到植物便可,但东莞同乡会方树泉学校课程主任黄可正则利用计划课时以外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自行编程制作感应器,「如泥土不够湿润,显示器数值只有一格,替植物淋水后格数便会像统计图般递增。」
该校校长曾英贤指学校近两年锐意发展创意思维训练及STEM(科学、科技、工程、数学)教育,「是次计划正好将所有知识串连在一起,造就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发挥和思考。」疫情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曾英贤认为计划也有助加强学生的同理心。黄可正以该校作品为例,设计考虑到以人为本,「学生觉得农夫上天台日晒雨淋,所以为微型农场设计椅子;有组别则设计有盖农场,下雨便不会淋湿植物。」
文:刘嘉晓 图: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升学教育|培基小学 训练新层次思维 特设科学科含STEM与IT【602期】
升学教育|圣公会主风小学 推直播互动教学 弃课本助小一生适应【602期】
升学教育|学生升级再造可乐箱 为长者设计家具添自信【6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