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极化已不可逆转 专家吁内地开放破局 港宜建「全球南方金融中心」
发布时间:06:00 2025-11-20 HKT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美博弈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周二在「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5上直言,世界多极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而在这一浪潮中,香港可凭借自身禀赋觅得独特机遇,打造「全球南方金融中心」;中国则可依托产业链韧性与开放姿态,在国际规则博弈中争取主动。
香港金融创新领域空间广阔
张宇燕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重提「G2」概念,这与学者谈及意义不同。从美国最高决策层口中说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今世界已非美国一家独大」的认可。在他看来,中国不仅自身实力崛起,更代表全球南方崛起态势,而香港恰恰可借力这一态势,在全球南方的发展进程中充分释放自身潜能。
上海与香港作为中国的两大金融中心,张宇燕分析,两地向来有「内外分工」之说。他指前者侧重服务国内市场,后者则深耕国际领域。随著全球南方崛起,香港可跳出传统定位,不同于纽约、伦敦等偏重发达国家市场的金融中心,香港可打造「全球南方金融中心」,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他又强调,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在金融创新领域空间广阔,可以探讨稳定币等新兴领域。此外,相较于开放不到半个世纪的中国内地,长期开放积累的人才是香港的优势。他指香港很早就融入到整个全球体系,培养了很多国际化金融从业者、熟悉英美法系的法律人才,几日前北京仲裁委员会还在香港设立首个境外机构,都让香港在专业服务领域的竞争力难以替代。至于制造业等短板,他直言香港不必纠结,发挥好金融与专业服务的长板,短板都可被覆盖。
「负和博弈」侵蚀国际共识
谈及当前国际形势,张宇燕坦言,「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的思维,正蚕食过去合作共赢的国际共识,世贸组织等多边机制在贸易摩擦中效能受限,全球市场呈现碎片化态势。但他同时指出,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若仅从经济学维度解读会陷入困局,需纳入政治与安全视角解读。在大国博弈中,追求的不仅是经济目标,需要结合经济加权力、贸易、财富等一起看。而若要保持权力,只有「自身越做越强」,以及「把对手越打越小」的两个途径。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的应对之策明确而坚定,即为「开放」。他指中国原本强调对等开放,现在推行单边自主开放,已从「针对大国的外交」转向「身为大国的外交」,都展现出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心态慢慢发生变化,并以大国姿态设立自己的外交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推动建立开放型实体经济,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产业链韧性成博弈底气
针对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关系,张宇燕判断「完全脱钩不可能」,仍有很多共同利益。他指出,美国虽然在高科技领域推行脱钩战略,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在诸多领域难以切割,正如最近谈论的购买农产品,中国有进口需求、美国有出口诉求,并不能做到完全脱钩。更为关键的是,他称 「不一定把美国看成一个整体」,因其内部撕裂相当厉害,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和诉求,就连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政策常存在分歧。
当然,中美对立冲突固然也存在,在人工智能、高科技出口、国际规则设定等领域,「负和博弈」态势已显,但特朗普当前的组合拳或是暂时性举措,关键是要对未来国际贸易体系形态的规则做好准备。他以7月美国与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为例,指出「原产地原则」可能成为针对中国的工具。他解释,中国出口中60%至70%都是中间产品,通过精准核算产品价值链,美国可对中国中间产品出口实施定向加税。
对此,中国一方面可展开有针对性的反制,另一方面更要凭借产业链优势争取话语权。他指发达国家能在单一环节「卡脖子」,但中国的长处是覆盖全链条。以稀土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掌握40%的全球储量,更在开采、提纯、加工使用环节占据全球60%至90%的份额,这种优势正是博弈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