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料香港金融迎10年国策战略机遇期 复星郭广昌:中国企业打不死|中国经济论坛2025
发布时间:19:00 2025-11-18 HKT
特首政策组今日(18日)举办「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5」。在《香港的新发展格局》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何德旭认为,香港金融在未来5年至10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看到香港金融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因为中国在未来5至10年要建设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以及香港面临科技迅速发展,故在该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得到实际性的提升。
沈向洋:香港低空经济发展良好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谈及,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计划已推动得很好,放开予不同的公司做实验,待其安全性有保障后再推向市场,而香港与深圳的跨境飞行场景值得探索。
沈向洋指出,发展低空经济的困难,包括飞行器种类、低空飞行模式的异构,以及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度的飞行,而确保飞行、航路、运行和社会安全、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价,才可以支持大规模的低空飞行。他称,发展低空经济的要点应是政府为主,中国方面是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美国是国家层面推动建设为主;日本是国家及城市层级共同推动。
郭广昌指中国资本市场正回来
同场的复星国际(656)董事长郭广昌表示,个人经常前往海外,海外资本市场有段时间不看好香港市场,现时海外资本回来,当时这些海外资本认为如果尤其是美国等海外对中国封锁,「中国高科技企业是没戏的,现在看来大家觉得不是这回事,中国的企业是打不死」,现时中国民营公司、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都正在回来。
倡香港补充创科及绿色建筑人才
郭广昌提及,香港面临基建技术、民生科技、科创崛起的任务,但本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所需的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还有空缺;相比香港,深圳的建筑成本约六分之一,此一定程度上影响香港的发展速度和进程。他建议,香港可以在更多领域上补充人才,如可将绿色建筑、智能建设,建造技术人才纳入清单,匹配创新科技层的定位;在科创领域,引入实验室组织人员等,让本地科技人才聚焦核心研发,但呼吁同时要充分考虑和保障现有能力人才的就业和福利。
先导科技朱世会:香港应改变纯市场化方针
在中美关系紧张下,先导科技集团董事长朱世会表示,公司的业务需要出入海外,特别是美国,但基本上上从2月份开始暂停,但最近中美关系缓和,最近有公司陆续收到批文。他指,虽然该公司首当其冲,短期受到最大影响,但公司同时是受益者,尽管不能出口产品至美国,但公司已打通产业链。他指出,公司旗下有两家已在内地挂牌的公司,拟将其在港上市,因为香港有法制制度和金融优势,可以吸引国际人才。不过,他认为如果香港不改变纯市场化的方针,便不能发展高科技,形容香港现时为18岁的年轻人,而美国已是50岁有经验的人士,故没有家长扶持和产业链协同,是不可能竞争。
本港极端天气及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于论坛的「全球区域经济的整合共生」讨论环节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慧表示,现处于变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香港仍有两个领域需要关注。一是香港正面临著心极端气候,造成的经济损失问题,过去50年来香港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了5倍,同时保险损失正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长。惟她相信该问题是人为危机,是可以解决,即可以透过各方合作,先进技术、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等方案来解决,从而恢复人和大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她续指,二是人口就业问题,从数据显示,40%的就业岗位将因企业重组过技术进步而流失,加上随著AI时代到来下,正加剧大量人员失业问题,因此市场可能需要更加重视思考未来的工作发展,带来更多高质量且面向未来的就业机会。
梁锦慧强调,全球国家间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共同探讨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完善,如在做大个蛋糕的同时并要探索更公平的价值分配机制。她续指,国家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要能踏过现时困境,看到持续的动荡背后,并坚持做正确的事,就能共建世界繁荣。
中美贸易摩擦 欧洲从中受益
博科尼大学欧洲政策制定研究中心主任Daniel GROS 在这个环节中亦说,中美摩擦下,美国大加中国关税,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不少中国企业将出口转移至其他国家,而在这欧洲等其他国家将从中受惠,另外,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和设置的贸易壁垒,远超对欧洲商品的限制,欧洲亦从这个贸易协定中获益。
他续指,目前全球仍有很多国家看到不愿效仿美国破坏贸易,试图霸凌他人的做法,正因如此自己也对全球贸易体系抱有希望。
第一东方诸立力冀世界回归以规则为基础
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诸立力则从香港的角度谈全球贸易,他说,香港与中国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一些针对他们的领域壁垒终将消弭,期待能构建起更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大多数人受益,最终回归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世界。
他续指,就香港和中国而言,还需要深化与亚洲邻国和大湾区等地区的伙伴关系与合作,这是是因为中国、香港与他们存在文化共鸣,可形成经受住时间考验和外界冲击的关系。他还说,香港的金融体系还可以帮助国内市场体系、金融科技等转型升级。

相关文章:李家超称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逾三分一 成为全球稳定基石|中国经济论坛2025
相关文章:全球贸易秩序重构 诺贝尔经济学家:各国须团结应对权力失衡|中国经济论坛2025
相关文章:内地受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挑战 制约居民消费 蔡昉吁改善收入分配|中国经济论坛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