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受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挑战 制约居民消费 蔡昉吁改善收入分配|中国经济论坛2025
发布时间:15:35 2025-11-18 HKT
于「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5」,中国新发展规划的全球意义的讨论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和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老龄化问题的双重挑战,人口问题正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供需问题的根源。

蔡昉:建议中国需改善收入分配
蔡昉预计,到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维持在4.5%至4.8%,这个速度足够可以让中国到2035年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不过目前消费需求正成为实现上述情况的关键制约因素,特别是疫情后复苏阶段,需求侧增长相对较弱。他续指,供给侧亦正影响需求侧,自2022年以来经历增长放缓以来,就业和收入均相对减少,继而令需求侧亦不似过去般快速增长。此外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与意愿存在差异,即年轻人消费依赖「啃老」,而老年人由于就业率低和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令其消费能力受限;及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等因素,正制约居民消费。
他建议,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透过需改善收入分配,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避免过度担忧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增长。
刘世锦:中国科学发现差距已缩短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亦谈及,中国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增长潜能,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约为1.4万美元,目标是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预计在3.5万到4万美元之间,这意味著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其次是新技术革命的优势,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接近国际前沿,处于难以望其项背水平,最后是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优势,中国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还在生产、投资、贸易、创新和金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刘世锦还说,尽管中国在科学发现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层面仍存在差距,但差距已经缩短,且中国在某些产业工程化和商业应用场景中已经处于全球科技进步的前沿。例如,在低碳绿色产业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新能源的成本已经显著低于化石能源,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创新贡献。
蔡冠深:香港应全力打造国际品牌中心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则指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的优势就是内联外通,是连线内外双循环的重要的桥梁,在未来国家发展大局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就香港工商界可从金融、教育、专业服务等发挥建设角色。
他说,首先,与内地企业强强联手、包团出海的同时,香港应在全力打造国际品牌中心,建立国际品牌与世界产权交易中心,制定权威的品牌认证和保护的机制,促进内地品牌走向世界,相信政府最近成立第一企业出海专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将更加有利于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部署。其次,香港的法律、会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可以为外资竞争内地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鼓励中外企业用好香港的专业服务。第三,香港拥有教育优势,香港拥有5家世界100强的高校,可与深圳协同规划建设及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居一体的港深超级合作区,形成「政海学研投」融合的出海生态圈,助力内地科创企业走向全球。第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助力中国金融强国建设。
沈联涛:中国为南方国家提供经验
至于在同一讨论环节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国际咨询委员沈联涛则从全球南方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的崛起问题的挑战跟机遇。
沈联涛说,中国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人为本、共和共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路径;中国的发展模式强调有序推进、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这些原则在全球南方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他续指,全球南方国家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南方国家面临著如何选择发展模式的挑战,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人口结构多样,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他还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经历强国,但是要更推动强国建设,则需要一个构建更强的金融体系。谈及香港,沈联涛说,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窗口,并拥有丰富的服务业资源和人才,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和发展机遇。
张宇燕:美国难保现行国际体系主导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亦指出,美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的构造者,惟目前美国发现现行的体系并不能够保证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正开始放弃其现主导建立的战争体系,而从那历史经验而言,这一过程均有挑战和机遇。具体而言,机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出现了一系列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的新的要素或者新的现实;另一机遇是中转期内的新现实意义将发挥重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等,同样亦将被动带来生态环境变化等挑战。
他总结道,面对这些挑战,除了捉住上述机遇,还应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政和博弈思维取代联合博奕思维,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相关文章:李家超称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逾三分一 成为全球稳定基石|中国经济论坛2025
相关文章:全球贸易秩序重构 诺贝尔经济学家:各国须团结应对权力失衡|中国经济论坛2025
相关文章:学者料香港金融迎10年国策战略机遇期 复星郭广昌:中国企业打不死|中国经济论坛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