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溢欣 - 文人絮语(下)|中新学林
发布时间:16:30 2025-11-20 HKT
安贫是一种可望而难至的层次。时代进步了,物质主义的兴起令人不得不贴地一些,毕竟生活多了很多社会变数。文人如闻棒喝,对文字换不了钱的现况却是无计可施。
如果人人如此,本可天下相安。可是,总有一小撮人另辟蹊径,发了迹、赚了钱。那么,余下的人就不安了,忘了圣贤书的安贫乐道,忘了读书人的气度修养。酸臭之味以外,还加上一股带妒意的醋味,发酵纠缠之后,一手流丽的文句、一张能言善辩的口舌,就化成咒怨的语言,让人悚然心惊。
究其心理,也就是文人相轻,自负才干不下于他人,偏生天意弄人,致令别人一朝得志,自己仍然龙困浅水。要知语文范围博大,各人所擅本难比较,文章的好坏准则更是言人人殊。白居易的通俗、韩愈的怪奇,风格大异其趣。
今日的考试制度着重等级、论定次第,迂腐的文人却不以为然,以为公开试并不能反映其胸中墨水的多寡,学问的渊深岂能凭区区数页所能论断?于是怨气日增、自傲更甚,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
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养成了颠扑不破的牢房格局。圈子不大,同桌修行,各有各的冷眼旁观。这群人自持身份守在道德高地,虽偶有脱狱者带来了曙光,却为他们所不屑不取。又文人多任教职,有这样的老师,没这样的胸襟,教育也就失去了以身作则的本义。陋习相传,陈陈相因,贻祸于久远。
《庄子》称人达到无己的境界谓「心斋」,摒除杂念,回归空明。又提到另一修道方法,更为具体,名为「坐忘」,其方法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舍弃身体、罢黜耳聪目明的感官、脱离身体和知识的束缚),即能与自然浑合为一。
道家哲学勾勒了可以想像却不能到达的宇宙大观,一众读书人日读夜诵,悟之似更深,离之实弥远,倒不如束之高阁罢了。
文:林溢欣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中文科补习名师。
延伸阅读:
林溢欣 - 文人絮语(上)|中新学林
林溢欣 - 模拟考试|中新学林
林溢欣 - 中大追梦|中新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