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贤 - 剩下追求 不见快乐丨谈经论学
发布时间:12:30 2025-11-01 HKT
消闲娱乐,是为了追求快乐。然而,若然没有足够的警惕,那这些行为就可能会只剩「追求」,而没了「快乐」。为何会这样呢?那就是出于人类脑部运作所造成的成瘾行为。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就是当中的关键角色。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在大脑中扮演着传递快乐、动机、奖励和兴奋等情绪的关键角色。维持正常的多巴胺水平,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过多的多巴胺正是现代人为何容易感到迷失的元凶。
当我们滑手机、追剧或玩电子游戏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想继续下去。这原本是演化为让我们重复对生存有益行为而设计的巧妙机制。然而,现代娱乐产品经过精心设计,融合了不确定性、即时反馈与新奇刺激,这种完美组合会引发远超自然水平的多巴胺释放。当我们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多巴胺刺激后,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失调。我们开始渴望「下一次刷新」、「下一集」、「下一个关卡」,而不是真正享受当下的内容。
大脑有着惊人的平衡系统,称为「爽痛平衡机制」。每当我们通过轻松方式获得大量多巴胺,大脑为了维持平衡,会自动下调基础多巴胺水平。这就是为甚么在长时间刷手机、追剧后,关上萤幕的瞬间,我们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空虚、焦虑,甚至轻度忧郁。
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完全放弃消闲娱乐,而是要与它建立更明智的关系,从「被动受控」转向「主动掌控」:一、有计划的娱乐:在看剧前先决定集数或使用计时器;二、延迟满足:将期待的娱乐安排在完成工作后,让多巴胺为目标服务;三、选择「慢回馈」活动:培养需要投入时间的兴趣,如烹饪、木工、学习乐器,这些活动提供的满足感更持久、更深层。
了解多巴胺的运作机制,不是为了否定快乐,而是为了避免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剩下追求,不见快乐」的循环中解脱,重新成为快乐的主人。
文:冯汉贤
作者为香港布厂商会朱石麟中学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者。
延伸阅读:
冯汉贤 - 分心传递的信号|谈经论学
冯汉贤 - 破除一元培育 开发多元智能|谈经论学
冯汉贤 - 模仿成功与避免失败|谈经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