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贤 - 直觉不一定真确|谈经论学

更新时间:18:00 2025-09-12 HKT
发布时间:18:00 2025-09-12 HKT

直觉是人类对事情的一种不用经过深入思考,就得出的直观想法、感觉或判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康纳曼就曾以两套系统来形容人类的思考模式:系统一(自动化、快速、不费力气的思维)和系统二(动用到逻辑思考、计算等的心智活动)。当中的系统一就类近于我们平常称作的「直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运用直觉处理问题。它帮助我们在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毋须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分析。例如在紧急情况下,直觉往往能让我们避开危险。在学习上,直觉确实能提升学习效率,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找到方向。例如有经验的学习者往往能凭直觉判断哪些知识点更重要,或在解题时迅速找到切入点。这种直觉来自于过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

延伸阅读:冯汉贤 - 多元肯定 教育的正向循环|谈经论学

然而,正是这种「快速判断」的特性,使直觉成为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警惕的双面刃。

数据学家、全球公卫教授及世界级公共教育家汉斯.罗斯林便在其重要著作《真确》一书中,提出人类存在的十大直觉偏误,其中两项最为常见为「二分法偏误」和「负面偏误」。二分法偏误使我们惯于将事物简单二分,忽略了中间的广阔空间和多样性;负面偏误则让我们过度关注负面讯息,低估正面发展,并高估坏事的发生概率。罗斯林认为,这些偏误既植根于人类的思维机制,也源于当今社会风气的鼓吹。

延伸阅读:冯汉贤 - 心铭4句 快乐不快乐|谈经论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这两种直觉偏误。如「二分法偏误」将知识过度浅化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两极,让学习者停止深入探讨当中联系和细微差别,阻碍深度学习。又例如,在学习态度上,卷入「理解」和「不理解」的二分判断,或一旦无法理解某些内容,就将这种「不理解」无限放大为「我永远都不懂理解」的「负面偏误」。要破除这些心理盲点,就必须认识到学习与理解是渐进的过程,并且总会有遇到困难或瓶颈的时候。

除了上述两种偏误,罗斯林在《真确》中提出了其他8种直觉偏误(直线、恐惧、规模、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观点、归咎及急逼感偏误)。深入了解这些认知陷阱,将有助我们提升思维的警觉性与清晰度,推荐读者阅读。

文: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者。

延伸阅读:冯汉贤 - 使用不同人称 沟通效果迥异|谈经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