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才施教 让学生知道、感到、做到 培养正确价值观|谈经论学
发布时间:17:00 2025-06-06 HKT
价值观教育与其他教育范畴一样,需做到认知、情感和实践并重。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学校有许多不同的进路。本篇将以「感恩」为例,分享如何通过知、情、行三个层面切入。
第一,知恩——认知层面。别人待我好,究竟我知不知道呢?是「没知没觉」,还是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老师和他人的照顾或协助,都是对他们的「恩」,这点至关重要。别以为「知恩」很基本,不用特别下工夫,事实并非如此。在现今的幸福世代,许多孩子并未意识到,他们的美好生活背后,是无数人辛勤付出的成果。因此,我们应通过生活不同场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享用的「恩」从何而来,在饮水「思」源之前,先「知」其源。
延伸阅读:DSE点拣科?校长分享选科万用原则 平衡兴趣/职业/能力|谈经论学
第二,感恩——情感层面。与知恩相比,感恩教育更为无形。我们可以通过前述方法,让孩子认知他人施予的恩惠。然而,感恩是情感上的触动,是发自内心的谢意,不能仅靠认知事实达成。为了让学生心有所感,学校推动感恩教育时,宜采用多元媒介,例如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如盲行挑战、限资源日等),让学生真切体会自己所获并非理所当然,并理解他人付出的可贵。
第三,施恩——行动层面。前两个层面侧重个人内在,第三层面则涉及与他人的互动。施恩是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不仅是对恩惠的回报(报恩),更是一种主动付出的精神。学校可组织服务学习、关怀长者或弱势群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助人的快乐与意义。
总结而言,感恩教育的三个层面——「知恩」、「感恩」、「施恩」,看似是从认知、情感到行动的线性过程,实则不然。它们是互相强化的循环回路。学校策划感恩教育活动时,应思考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
文: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者。
延伸阅读:冯汉贤 - 学校伙伴 协同效应|谈经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