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周三放榜前遭连环减持 软银及Thiel已清仓 专家撑业绩达标 「属最实在AI标的」

更新时间:06:00 2025-11-18 HKT
发布时间:06:00 2025-11-18 HKT

AI晶片龙头英伟达(Nvidia)将于美国时间周三(19日)收市后公布业绩,但近日却连环传出被抛售消息,继日本软银集团清仓后,有矽谷「风投教父」之称的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亦已在第三季沽清全部持股,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亦在第三季大幅减持逾六成持股,而电影《沽注一掷》原型Michael Burry更买入大量看跌期权;不过,美银及大摩等大行持相反态度,纷纷上调英伟达目标价。高富金融集团投资总监梁伟民接受《星岛头条》访问时则指出,英伟达业绩应该和之前几季一样,都能达标、甚至轻微超标。

相关文章:《沽注一掷》主角原型押注AI泡沫破裂 80%仓位做空Palantir和Nvidia

重量级投资者纷沽售Nvidia

根据最新的13F报告,几位重量级投资者正纷纷撤离英伟达。Peter Thiel旗下基金于第三季清仓了价值近1亿美元的全部持股;软银亦于10月售出总值58.3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同时,桥水一反第二季大幅加仓的取态,于第三季大手减持英伟达65.3%。此外,Michael Burry更选择直接做空,购入了价值约1.86亿美元的英伟达看跌期权。

相关文章:软银悉售英伟达套现450亿 上季大赚1258亿远胜预期

梁伟民对此认为,市场有人买、有人卖很正常,而且软银清仓英伟达并非看淡该公司,而是软银需要钱去投资AI项目。他又指,尽管Peter Thiel曾公开表示,科技股目前升势与1999年至2000年的科网泡沫有相似之处,并警告AI炒作可能远超其短期内能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但是否代表Peter Thiel认为英伟达有相同问题,则无法确定。

产能制约 业绩不可能大幅超标

尽管众多机构持续清仓或减仓英伟达,但梁伟民仍预料英伟达业绩能够达到市场预期、甚至轻微超标,但是大幅超标就不太可能,因为市场给的预期并不低,以及最重要是产能问题,即使需求再好,因受产能制约,生产晶片有一定上限。

梁伟民称,目前市场预料英伟达收入上升57%,每股盈利升55%,两者皆与今年第二季相差不多,尽管中国市场短期内持续承压,但得益于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在AI数据中心建设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当前中国业务的空缺暂未构成核心影响。不过,有关局面将在明年下半年迎来转变,随着全球AI相关市场预期收入规模达3,000亿美元,长期缺失中国市场将增加达成该目标的难度。

美银:市场态度审慎非过度兴奋

此外,华尔街大行仍对英伟达持乐观态度,其中美银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275美元。该行分析师Vivek Arya指出,投资者质疑AI实际上是件好事,表明市场态度审慎而非过度兴奋,亦为稳步上涨留下空间。他又认为,AI晶片股近期走弱源于整体市场问题,而AI本身的发展逻辑并没有任何担忧之处。

针对英伟达面临的挑战,分析师提到包括游戏业务销售波动、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延迟等问题,但公司的长期前景未受影响,其核心增长引擎如AI数据中心、网络业务及加速运算,亦按计划推进。他又指,英伟达是参与AI革命最具吸引力的选择之一,主因其主导性的市场地位和不断增长的订单量。

大摩扬言本周业绩会是近季最强

另一方面,大摩亦上调英伟达目标价至220美元。该行分析师Joseph Moore预期,本周业绩会是英伟达过去几个季度中表现最强劲的一次业绩。

他表示,行业调查显示需求出现实质性加速,英伟达下一代AI芯片Blackwell的量产进程更被视为关键增长引擎。报告指出,Blackwell芯片目前已进入全面量产爬坡阶段,作为当前市场首选的AI晶片,其市场认可度仍持续提升。

相关文章:英伟达与三星等韩企合作 将供应26万枚晶片 黄仁勋:盼向中国销售Blackwell系列

客户层面上,四大云服务商(微软Azure、亚马逊AWS、Google Cloud、Meta)已同步上调资本支出预算,总额增加1,420亿美元。供应商层面方面,ODM巨头广达预计其AI服务器业务收入将在明年年第一季迎来加速增长,按年增速逾100%。为应对持续扩张的订单,广达已计划将AI服务器产能翻倍,且订单可见性已延伸至2027年。

AI泡沫论乍现 梁伟民:Nvidia估值不离谱

不过,英伟达近日持续下跌,已令投资者怀疑AI是否泡沫。梁伟民表示,虽然英伟达最近从最高位下跌约13%,但今年升幅仍达四成以上,认为该股已算是「最实在的AI投资标的」,其收入和盈利都实在地受惠于AI发展,收入和盈利3年上升6倍和12倍,现时市盈率是55倍,虽不便宜,但也不算太离谱。

相关文章:黄仁勋反驳AI热潮泡沫论 称未来数季晶片订单达5000亿美元 英伟达股价高收5%

梁伟民进一步解释,目前AI公司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做半导体的公司,如晶片、记忆体或网络传输。由于科技公司持续花大金额投资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半导体公司是最即时受惠的一群,收入和盈利都已出现大幅上升。但他提醒,半导体的高需求是否能持续,取决于科技公司是否持续花大量资金在数据中心的增建,即取决于科技公司是否最终能为这些投资买单。

其次是AI应用的公司,梁伟民称,这方面大部分公司均未出现收入和盈利的明显增长,最终收入和盈利是否能如现时乐观预期般出现高增长,就是科技股能否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创新高的重要因素。

梁伟民认为,估值一定是贵,但无法确实是否存在AI泡沫;在相比之下,风险更多存在于AI应用公司身上,因为有关公司大多只依靠投资者憧憬,尚未有业绩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