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吞塑化剂恐伤肾致癌 医生盘点10大生活习惯易中伏 边玩手机边食饭也中招?
发布时间:16:25 2025-09-30 HKT
日常生活暗藏不少误摄塑化剂陷阱,随时增加伤肾致癌风险。有医生列出10种容易误摄取塑化剂的生活习惯,当中边吃饭边玩手机竟然也榜上有名。
塑化剂如何伤肾?盘点10大生活陷阱
肾脏科医生洪永祥在个人Facebook专页发文分享,近年有研究发现塑化剂可以直接或间接让肾脏功能受损,与肾功能下降、蛋白尿等肾脏指标相关。洪医生引述研究指出:
- 接触越多塑化剂,肾功能指标越恶化,这在不同国家及族群都有相同观察;塑化剂会引发氧化压力导致发炎、肾小管细胞凋亡,长期下来会促进肾脏硬化,导致肾功能损伤。
- 塑化剂与肥胖、胰岛素阻抗、高血压等代谢异常有关;既能直接伤肾,也能透过恶化代谢环境加速肾脏病变。
- 长期暴露塑化剂,对身体的内分泌、代谢、性别发育甚至与乳癌、子宫内膜癌相关。
其实塑化剂陷阱无处不在,洪医生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大家不时遇到的10大塑化剂「地雷」:
10大塑化剂生活陷阱:
塑化剂陷阱|1. 边玩手机边吃饭
- 原因:不少港人都习惯边揿手机边吃饭。其实许多来源不明或品质不佳的手机保护贴与保护壳,往往含有超标的塑化剂,事关有保护贴产品会添加塑化剂以增加弹性。如果用手机时间过长、手机温度上升,就会加速塑化剂释出,当边揿手机边吃饭时,手中或沾满塑化剂、吃进体内。
- 建议:不要边揿手机边吃东西,揿完手机记得要洗手;选择通过欧盟RoHS规范或明确标示「无塑化剂」的产品,如通过SGS检测的保护贴,帮助降低健康风险。
塑化剂陷阱|2. 微波炉加热时用错容器/保鲜纸
- 原因:高温易让塑化剂释出污染物。因此,塑胶、仿瓷餐具、金属边及保鲜盒等容器不应放入微波炉;虽然便利店的加热食品容器都合格且耐高温100℃-140℃、相对安全,但其实还是有释出塑胶微粒风险。使用保鲜纸时,接触到含油与高热食物也会出现塑化剂风险。
- 建议:微波加热改用耐热玻璃、陶瓷与合格微波专用容器;食物保存若必须加盖,宜先降温再盖,食物不要接触到保鲜纸;便利店买的微波食物,可带回家放入专用容器再加热。
塑化剂陷阱|3. 常喝热与酸的手摇饮品
- 原因:如果用胶杯及胶盖等容器盛装热饮或高糖、酸性饮料,提高溶出塑化剂风险。
- 建议:减少喝手摇的频率;外卖时自备不锈钢/玻璃保温杯;少选过热、过酸的饮品;尽量加快饮用,别让饮料在塑胶杯中放太久。
塑化剂陷阱|4. 外卖热食直接装入胶袋/胶盒
- 原因:外卖文化盛行,三餐饮食暴露在高塑化剂风险中。不少餐厅以塑胶盒装滚烫热汤时,容易变成满满塑化剂的一餐。
- 建议:减少三餐吃外卖频率,外卖热食时避用胶袋/胶盒,可自备安全容器,回家倒出分装或再加热。
塑化剂陷阱|5. 胶瓶装热水/酸性茶饮
- 原因:不少市售的塑胶水瓶,轻巧便携,但其设计并不是专用的保温杯。如果天冷时不小心装了热水或酸性茶饮,温度及酸度会增加塑化剂释出。
- 建议:装冷热水要使用不同的容器,可用不锈钢或耐热玻璃水瓶装热水或茶饮,另外使用过久的旧塑胶水瓶建议换走。
塑化剂陷阱|6. 常吃外卖油炸食物
- 原因:塑化剂是「亲脂性」,极易溶于油脂。脂肪含量较高的油炸食物(如炸鸡扒),塑化剂含量也相对较高,食物中油脂与高温会促进塑化剂溶出。有台湾研究发现,使用塑胶容器盛装油脂食品时,溶出的塑化剂量比装热汤的情况更严重。
- 建议:减少常吃高温油炸的食物,用陶瓷或玻璃不锈钢等器皿盛装食物,不要用保鲜纸包覆高油食品,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塑化剂陷阱|7. 爱玩减压玩具
- 原因:减压玩具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辅助工具,透过挤压释放压力、安抚情绪。减压玩具的质料常为PVC(聚氯乙烯)塑胶、聚合物凝胶、香精油等,若未符合安全标准,或产生「环境荷尔蒙」或「塑化剂」等有害物。
- 建议:选购有检验、品牌明确的产品, 避免长时间接触,并避免将玩具靠近口鼻或放入口中。使用后记得正确洗手。,但chanel好少
塑化剂陷阱|8. 香味重的肥皂/乳液/沐浴乳
- 原因:塑化剂多用以产品定香剂,维持并延长香气;常出现在洗面奶、沐浴露、洗发水、香体剂、洗衣液、指甲油、香水内,会经由皮肤吸收造成毒害。建议:
- 建议:避用香味太浓的产品,选择天然橄榄油皂取代香皂、沐浴乳;用保湿乳液时,接触皮肤时间长,宜仔细阅读产品标示,避开含有特定化学定香剂、塑化剂的产品;肝肾衰竭、老人、孕妇与幼童要慎用。
塑化剂陷阱|9. 喜欢咬笔盖/擦胶
- 原因:不少学生、上班族不知不觉喜欢咬笔盖、擦胶,大部分擦胶由聚氯乙烯(PVC)等制成,通常会添加塑化剂以增加柔软度,咬到擦胶可能摄入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危害健康。
- 建议:不要咬擦胶、笔盖等塑胶类文具。
塑化剂陷阱|10. 坐在胶垫上吃东西
- 原因:很多人野餐时喜欢坐在胶垫上吃东西,这些胶地垫往往含塑化剂,在上面吃东西容易污染双手及食物、摄入塑化剂。
- 建议:选择天然材质或标示无塑化剂的产品,不要在胶垫上吃东西或喂小孩,在胶垫上活动后务必洗手。
如何减少塑化剂毒害?
洪医生引述研究指,塑化剂陷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要避免塑化剂毒害可以从以下4方面入手:
1. 勤洗手
高雄医学大学发现,用肥皂搭配正确洗手步骤可有效移除塑化剂达95%,远高于只用清水洗手的9%;并建议选用无香精、成分天然的肥皂和洗手液。尤其是玩过手机、摸过塑胶玩具、爬过胶垫人士,要洗手后再进食。
2. 多喝水
每日喝足体重3%-4%的水分,及透过运动排汗,可加速身体代谢体内的塑化剂毒素。
3. 多吃各色蔬果
蔬果中含有各类植化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可减轻塑化剂的毒害。以下蔬果的营养素有助排除塑化剂:
- 如茄红素(番茄、西瓜)
- 胡萝卜素(木瓜、南瓜、番薯)
- 花青素(葡萄、李子)
- 叶绿素及叶黄素(深绿色蔬果)
- 吲哚(椰菜、椰菜花、小白菜、白萝卜含)
4. 定期清除灰尘
灰尘中有可能沉积或残留著分散在室内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这些有害的灰尘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最好定期打扫及清除灰尘。
8种日用品含塑化剂 长期接触可致癌吗?
根据食安中心资料,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用来加入硬塑料等物料中,使更具弹性和耐用。广泛用于多种工业和消费产品,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产品,当中有些用于食物接触物料。邻苯二甲酸酯类是最常见的塑化剂,通常用于制造以下产品:
- 衣服
- 化妆品、香水
- 食物包装
- 玩具
- 建筑物料
- 乙烯基产品(如地板、浴帘、雨衣)
- 医学器材(如输血袋、输血管、静脉注射液袋、静脉注射液管)
- 润滑油、溶剂和清洁剂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1年指出,导致DEHP在大鼠或小鼠多个靶组织(例如肝脏和睪丸)引发癌症的机理,不排除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于是把DEHP评估为第2B组物质(或可能令人类患癌)。至于食用问题产品会否影响健康,视乎问题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塑化剂含量,以及食用问题产品的分量和时间长短。由于安全参考值着眼于一生的摄入量,只要平均摄入量并非持续超出安全参考值,偶然摄入高于安全参考值的分量不会影响健康。
延伸阅读:女医体内塑化剂超标100倍 揭每天搽这类护肤品惹祸 必吃1类蔬菜排毒
---
相关文章:
塑化剂|保鲜纸接触食物恐释出塑化剂?包热食也高危? 营养师揭3用法可致癌
1个茶包恐释数十亿微塑胶?6种茶包材质大比拼 怎样冲茶免吞毒?
消委会芝麻油/芝麻酱/芝麻粉|27款含致癌物塑化剂 最高超标79倍 推介17款满分之选
塑化剂|用保鲜纸包鸡汤猪骨汤=食塑化剂易致癌? 医生揭3大做法超高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