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会杰出教学奖︱理大学者两度夺奖 倡「模拟医学」引入物理治疗教育

更新时间:10:46 2025-09-30 HKT
发布时间:20:10 2025-09-29 HKT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今日(29日)举行新一届「杰出教学奖颁奖典礼」,表扬本地资助大学学者的优秀教学表现和成就。今年3组得奖者从22组提名当中脱颖而出,其中,香港理工大学(理大/PolyU)康复治疗科学系的学者魏佩菁是首名两度获得杰出教学奖的得奖者,今年获颁「一般教学人员组别」奖项。她提出将「模拟医学」引入物理治疗教育,重点包括应用虚拟实境和扩增实境等先进科技。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将「模拟医学」引入物理治疗教育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的「一般教学人员组别」得奖者是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魏佩菁,亦是她2016年获颁杰出教学奖「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后再次获奖。她今日接受《星岛》访问时表示,当年只是她第3年投入教学,对她来说是鼓励自己不断向前的动力。

魏佩菁提出将「模拟医学」引入本港物理治疗教育,重点包括应用虚拟实境和扩增实境等先进科技。她形容此举让学生能更早知悉现实医院环境的挑战,特别是为学生准备好应对病人生理指数变化甚至紧急情况,冀在学生进入真实临床环境前做好准备,并指最近一轮学生经过跨科模拟训练后,临床实习取得A级的人数增加了8%。

另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外地文化的机会,魏佩菁亦与学生一同合作开发网上学习单元和网上课程,提升来自130多个地区、数以千计学生的文化素养、同理心和跨专业协作能力。她直言,单纯由师长设计的课程未必获学生接受,故自己注重与学生沟通,又认为学生的创意相当强,在设计课程上可作主导。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眼科视光学者推转化式学习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助理教授梁子荣则膺「新晋教学人员组别」奖项,他以体验式和转化式学习为基础,让眼科视光学学生深入参与现实项目。他强调着重训练学生的解难能力,例如传统视光工具对儿童比较沉闷,因此会推动学生学习3D打印等技术,设计更有趣、实用的工具,让儿童将把验眼过程当成游戏。

「同理心」亦是梁子荣推动学生建立的素养之一,他表示,学生在与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儿童沟通的临床训练较为缺乏,因此早前与香港教育大学合办跨学科合作计划,透过交流下,自己的学生能学到如何与SEN学生沟通、进而建立互信,两校的学生之后将会为社区内的SEN儿童验眼,将所学贡献社区。

放眼未来,他希望能能开发一个以人工智能(AI)辅助的临床技能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在学生进行训练时提供即时和客观的反馈,有效提升诊断培训的成效。他举例指检查斜视时,如果遮盖眼晴时间太短容易出现问题,但过往或难以即时评估学生的问题,AI则能分析学生做动作时的速度和距离等是否准确。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浸大「跨学科创新」团队获奖

张国威表示,现时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势是减少考试主导、加强学生的分析和创新思维,故希望透过跨学科课程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阔度。欧文瀚摄
张国威表示,现时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势是减少考试主导、加强学生的分析和创新思维,故希望透过跨学科课程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阔度。欧文瀚摄

由浸会大学(浸大/BU)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及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张国威领导的「跨学科创新」团队,则成为「协作团队组别」的得奖者。该团队包含来自视觉艺术院、健康及人类发展学部和新闻系的学者,并在2022年起建立「跨学科本科课程」4个课程,今年9月起更推出7个第二主修课程,配合政府估算未来香港需要人才的层面。

张国威表示,现时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势是减少考试主导、加强学生的分析和创新思维,故希望透过跨学科课程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阔度,并就此于整间大学内建构共识。他续称,校方制订有关课程时跟从5个重点,包括循学院基础建立本科课程、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动机、提供弹性学习路径、渐进式学习体验,以及海外综合学习。

教资会主席雷添良就各得奖、入围决赛和获提名的教学人员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恭贺,并感谢各教资会资助大学对教资会杰出教学奖的支持,「我们着力推动协作交流、分享优秀教学实践,既能提升教育质素,更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的领导地位。」

记者 欧文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