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提升8大非本地生上限 教评会倡本地生资助学额同提升10%
发布时间:11:04 2025-09-19 HKT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政府将以试点形式放宽直资学校招收非本地学生,以及自2026/27学年起,提升8间资助大学的非本地本科生上限至50%。有学界人士向《星岛》表示,政府放宽直资学校收非本地生,有助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惟须建立严谨机制,确保优先满足本地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在提升8大非本地生上限的同时,也应增加本地生资助学额10%。
吴宝城:更应加强资源配套
教育评议会会长何汉权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支持香港吸纳更多外地学生,认为与该会提出「门常开」的收生政策脗合,与此同时,教评会提出本地生资助学额同样应提升10%,「即使是(增加)5%也好,给大学和中学有更多的弹性,例如招收更多『校长推荐计划』等的学生。」
学友社学生辅导顾问吴宝城指,近两年选择前赴海外升学的港生人数较前几年有所下降,认为近年经济、地缘政治等因素,均令不少人选择留港升学。他认为,比起相应增加本地生学额,政府更应加强学生的资源配套,例如校舍、宿位、图书馆等,避免因非本地生增加,而影响本地生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多间大学均对提升非本地生限额表示支持,认为可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港,进一步加强本港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则认为,做法「过于急进」,建议当局循序渐进,「先仔细研究各院校的收生容量,做好相关配套和考虑其他对社会的影响,才适宜再放宽。」
延伸阅读:施政报告2025|朱国强质疑是否需改变教师注册机制 李家超:改动政策前会咨询 重视教师专业
放宽直资收国际生须有严谨机制
至于以试点形式放宽直资学校招收非本地学生,新界校长会主席朱伟林向本报表示,认为此举有助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然而,会方认为应建立严谨机制,确保直资学校优先满足本地学生的教育需求,维护本地学生的入学权益。他又指,行政长官李家超前日发表《施政报告》后,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与多名学界代表会面,局方在会上指,期望以直资学校作为试点,日后希望让官津学校参与,但未有提供具体时间表。
本报教育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