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引入AI辅助中文写作教学 mAI Mind打破「学生怕作文 老师怕改文」困境

更新时间:08:00 2025-06-25 HKT
发布时间:08:00 2025-06-25 HKT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罗嘉怡助理教授上周六举办了一场题为「以人工智能科技革新语文教育」的研讨会,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享运用人工智能辅助中文写作教学的经验。

中文写作自学批改 生成分析报告

罗嘉怡助理教授两年前带领教育及技术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en AI),开发了名为「mAI Mind」的学生中文写作自学批改系统平台。目前该平台已能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及教师即时评改文章,并按文类和题目,自动化地从内容、结构、文句、词语分析等多方面提供反馈和修订建议,有效提升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学习能力。该平台设数据分析功能,能比较不同时段学生的写作表现,生成分析报告供教师下载使用。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谢锡金教授指出,传统写作教学偏重作文成品的指导,难以对写作思维过程进行引导和分析。他认为写作教学应注重思维能力培养,而人工智能技术正好为此提供了契机,让教师能兼顾语文能力和思维发展的教学。

研讨会上,佛教何南金中学的颜光贵主任表示,罗嘉怡博士团队研发的mAI Mind中文作文评改系统能有效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他指出,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学生可即时获得写作建议和评改回馈,代替教师指引学生自行修改一些基本的写作错误,教师则能更专注跟学生讨论通篇的脉络,无论是语文基础和思维层次的发展,还是照顾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进度,都能得到适当关注。

佛教慈敬学校陈美娟副校长强调,mAI Mind不同于其他评改系统,其目的不仅是减轻教师批改负担,更能配合日常读写结合教学。「mAI Mind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辅助者,能力高的学生甚至以mAI Mind 作为挑战的对象。」陈副校长认为,系统的实时写作反馈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突破自己的写作表现,既能有效提升写作质量,又能让写作课堂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爱秩序官立小学崔家祥校长分享其学校将部分优秀学生作文连同评改分析和建议发布在校讯和社交媒体上,让家长了解学校如何指引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mAI Mind提供的评改报告详细分析学生的强弱项,并提供改善建议,家长得到明确的参考标准后,知道怎样教导孩子写作,促进家校合作。

学校计划高小各级 两年内全面使用系统

保良局黄永树小学陈瑞良校长表示,学校计划两年内在高小各级全面使用mAI Mind,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专业伙伴,让数字教育普及化。

佛教何南金中学的马宝红校长表示,mAI Mind让教师自由选择评改的标准,本地课程涵盖TSA、Pre-S1和DSE,国际课程则包括IGCSE 和 IB,稍后还会提供适用于NCS学生的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和AP课程标准。此外,教师亦能按教学需要,拣选不同的语言模型进行分析,包括 DeepSeek、Grok3、ChatGPT-4O mini等,给予教师极大的自由度,相信目前只有 mAI Mind 做得到。

罗嘉怡助理教授补充,有学校采用mAI Mind后,全体五年级学生一年内就提交了2,801篇作品,人机互动超过8,000次,平均每位学生完成30篇。平台比较学生提交的初稿和定稿表现,普遍评分都有进步,进步幅度最高者达21分﹗这些数据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学生怕作文、老师怕改文」的困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教学开启了新篇章。

由于教师能查看学生从mAI Mind获得哪些回馈,随后提交的作文做了哪些修订,有助他们「参与」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及早诊断学生的写作难点,给予具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困难累积,亦能调适教学内容和进度。

包含教育局课程要求 考评局评量标准

罗博士表示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然而,科技发展的目的乃是服务人,而不是人去迁就科技。体会到教师可能担心让学生使用Gen AI,他们得到的回馈是否准确和可靠,又害怕学生完全依赖科技写作,没有自己的学习。因此,系统自设独家的专家知识库,内含教育局的课程要求、考评局的评量标准、小学常用字字形表、学生常见错别字语料库、成语库、句式库,并分析了各大出版社每个年级所涵盖的语文知识,再结合各文类的语法要求,确保系统生成的写作建议和评改结果,专业、有水准,并完全符合各个课程的要求。

平台特设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介面。教师全权决定创作的文类、作文题目、具体的写作要求评改标准,使用的大语言模型,并能够自动生成符合上述条件的篇章,个别和大量批改学生作文,分享佳作,检视、修改并下载评改报告,查看学生的学习历程档案,学习数据分析结果等。

学生则只能向平台索取写作建议、获得写作后的回馈和修改建议。当然,他们可以互相欣赏老师分享出来的佳作、互评和点赞 。

罗博士希望这些安全措施,能够释除教师使用Gen AI时的疑虑。

她和团队成员均来自教育界,熟悉教学现场,明白教师们的需要。她致力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发展切合师生日常学与教习惯和需要的创新数字化工具,期望藉跟教育同工们在数字化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