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地积比诱发展商参与市区重建

更新时间:03:00 2025-09-20 HKT
发布时间:03:00 2025-09-20 HKT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及多项市区重建的创新建议,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发展局与市建局合作检讨目前的收购和重建政策,希望市建局能用可持续的方式推动市区重建,有关「同区7年楼龄」赔偿方案的检讨冀在明年内完成,届时将公布初步建议,并进行公众的咨询。
  政府提出容许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可跨区转移至其他地区甚至新发展区使用;与在7个旧区试行重建送20%地积比及可以转做金钱抵销地价的诱因。宁汉豪昨日出席《施政报告》记者会时表示,若业权人不想转移楼面面积,而是「换成钱去用」,当局会计算该老旧地段住宅楼面面积20%的价值,得出一个价格,当中设有「有效期」,而「有效期」的长短会听取业界意见。
非「话转就转」  城规会把关审批
  她解释,政策初心是希望推动老旧大厦的重建,「因为旧楼的老化程度实在是严重,(推动重建)最终得益的都是社会和市民」。她指,过去两年的私人市场重建因房地产不旺盛,进展可能有所放慢;加上旧楼现有密度及地积率普遍过高,认为政府有需要「出招」提供转移地积比工具,为重建创造诱因。
  被问到跨区地积转移会否影响城市规划需要,宁汉豪指,地积比转移并非「话转就转」,申请需要经过城规会把关审批。她又以现行容许同区地积比转移的油旺一带为例,指出同区都是高密度旧区,要转移地积比同时合乎规划上的要求会有限制,若容许跨区,能够发挥的诱因力度会更大。她又指,若需要补地价也会公平公正,确保符合公众利益。
  宁汉豪指,未来10年的2600公顷熟地当中,有1800公顷是北部都会区,其他造地项目如龙鼓滩、将军澳第137区及第132区、东涌新市镇扩展,亦将会在未来10年内陆续产出熟地。对于政府计划在北都预留3幅地予市建局兴建新楼,作为将来「楼换楼」的替代单位。她强调,政府持续造地,土地资源陆续有来,批地协助重建工作,对市建局而言是良好的财政支援,同时也不影响政府的开支。
「城中学舍」5宗申请已获批
  宁汉豪续指,工务工程额外预留的300亿元,料会进行小工程,包括道路、水管或码头,以支援中小企。她又提到「城中学舍」至今收到9宗申请,预计可提供1500个床位,其中5宗申请已获批,9个申请大部分都属于全幢大厦改装成学生宿舍,位处红磡、观塘、深水埗、旺角、湾仔、上环等市区现有建筑物,绝对大部分都是办公楼宇,「如果一经审批,希望可以在18个月内完成」。
  另外,房屋局将利用自主研发的「BIM系统化地基工程设计」,自动生成椿基设计方案,进一步节省建筑成本。房屋局局长何永贤透露,若使用有关自动生成设计方案,每一幢楼能节省100万元成本,「在北都兴建100幢楼便悭到一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