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障症照顾者乏支援 过来人勉勇于求助「要哭就哭」
发布时间:03:00 2025-06-24 HKT
人口老化下,罹患认知障碍症长者数目亦相应增多,惟坊间对照顾者支援仍有不足。联合调解专线办事处昨举办「失智症的理解与照顾分享会」,冀引起社会重视。有照顾者指,照顾患病母亲长达9年,生活中承受很多无形压力,如因母亲性情大变,令亲友关系亦受影响,冀各界可更包容,亦寄语照顾者们要勇于求助,不要压抑情绪,要哭就哭。
认知障碍症属大脑神经细胞病变,引致大脑功能衰退的疾病,不但会影响患者记忆、理解、判断等能力,部分更会引发情绪等方面变化,令家人在照顾上更添烦恼。全职照顾患病母亲长达9年的何林慧和分享,其母在2010年起出现脑退化症状,令她决定辞去原本的资讯保安工作,全力陪伴:「妈妈在2019年离世,照顾她最大的困难在于她患病后性情大变,有时变得固执和敏感,令我不但失去本来的妈妈,更同时失去周围的朋友」。她指,照顾母亲的过程中,亦曾感到身心俱疲,寄语照顾者们亦要勇于求助,正视自身情绪,「很多人觉得要孝顺,甚么都要忍耐,不要找人求助。但其实觉得自己崩溃,便要去寻求专业辅导,学习如何处理、减压,不用怕无面,亦千万不要压抑情绪,要哭就哭」。
倡推恩恤假及增设暂托设施
她又教路,在照顾中期认知障碍者时,可在安静、干扰少的空间中,进行「一对一」对话,过程亦应保持耐心与眼神接触,给予对方充足时间回应。另亦建议可尽力创造「有意义的时光」,她说:「我整了很多相簿,记录我们母女二人的事,也帮助妈妈记忆,当她开心欢乐,自己也会释怀」。而照顾者亦承受许多无形压力,她认为社会应多聆听、包容及支援,如研究提供恩恤假、增设更多暂托设施等。
联调办主席萧咏仪指,过往不时出现照顾者因不堪压力自杀的悲剧,冀通过分享会,向社会介绍相关疾病资讯,亦联系不同照顾者共助,令他们不再感到孤单,「大家可一起谈论、学习面对照顾问题,互相帮助」。
萧笑言,在调解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最为重要,而照顾认知障碍者亦涉及家事上的沟通,「很多时候说句对不起,已能化解矛盾,但却不是人人能做到,故要学习相关技巧,包括沟通时要用怎样的语气和表情」。随着国际调解院成立,香港迈向发展为「调解之都」的机遇,联调办亦可望担当「充值」功能,向大众推广沟通技巧,令社会上有更多关爱,「在有人感到徬徨无助时,若我们能给个笑容,已可将力量传递予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