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实现资产化 助吸引「硬科企」来港

更新时间:03:00 2025-10-08 HKT
发布时间:03:00 2025-10-08 HKT

  最新《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措施推动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IP)贸易中心」,包括推动知识产权融资、估值和保障,并加强对外推广。关注和研究本港知识产权发展多年的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接受访问时表示,将本港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资产化是推动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最重要一步,且随着知识产权实现资产化,将有助吸引「硬科企」来港上市。
生态系统距成熟仍有差距
  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会长蔡俊杰表示,本港要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首先要形成知识型经济生态,继而才能让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实现资产化,即令市场意识到知识产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另外,随着知识产权实现资产化,还能带动本地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和「硬科企」来港上市融资。
  知识产权融资是知识产权贸易重要构成,但据该协会两年前的研究报告指出,本港的知识产权融资存在商品化不足,及银行态度保守等问题。协会当然顾问陈宇澄表示,经过两年发展,上述两大问题已出现初步改善,不过本地知识产权融资的生态系统距离成熟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教育解决。至于《施政报告》提及设立知识产权融资沙盒以及让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作为专利估值评估机构,相信能够从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运用与保护机制、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建立融资标准。
  该会荣誉会长高鼎国则指出,《施政报告》还提出当局将会推荐本地企业竞逐「中国专利奖」措施,由于该奖项的地位在中国犹如获得「专利界的诺贝尔奖」,假设港企获得该奖项,其专利的权威性和品牌认可度都会得以大幅提高。
  被问及本港知识产权估值能否形成统一国际标准,蔡俊杰坦言,不同行业如AI、生物科技、潮玩的知识产权特性差异大,实际估值方法无法统一,或难以制定通用估值标准。他续称,香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相对年轻,缺乏足够的历史交易数据支撑估值模型,估值结果准确性亦待提高。
  陈宇澄表示,现时香港的资产结构仍以实体资产如房地产、现金和应收帐款为主,知识型经济如技术、专利和特殊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在香港尚未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