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创新检测系统提升桥梁安全性
发布时间:03:00 2025-11-25 HKT
桥梁的桥面裂缝检测对保养桥梁甚为重要,本港常用的传统基建目视检查方法,往往动用不少人力,由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创新的「智慧桥梁检测系统」,整合理大研发的先进无损探测技术及人工智能(AI)模型,有助提升检测的效率及准确度,已于本地11座桥梁完成检测。理大表示,结果显示,该系统可把检测时间缩减一半,并提升检测准确度至8成,具有在全港桥梁应用的潜力。
由理大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Tarek Zayed带领其研究团队开发的「智慧桥梁检测系统」,利用无人机、探地雷达(GPR)及红外线热成像(IRT)3种先进工具的组合取代人工检查,收集桥梁表面及内部结构的全面数据,再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自动化分析,有助提升检测的准确度及效率。
兼顾桥面及地下缺陷
研究团队先利用无人机对桥梁进行「目视检查」,再通过其研发的「智慧桥面高效检测模型」处理所得数据。团队表示,即使在面对恶劣环境如光线不足、阴影等,该模型的检测准确度亦能比其他现行方法优胜,且在检测时更少出现误判。
理大指出,桥面裂缝往往预示地下结构受损的深层问题,例如钢筋腐蚀。团队开发的全自动GPR数据解读模型,能以98%的准确度定位钢筋位置,并生成腐蚀区域分布图。此模型简化了基于GPR的腐蚀评估流程,令相关工作变得更快捷和易于操作。
另一常见桥梁结构问题是内部混凝土构件退化,导致剥落及层面分离。团队提出一套用于处理IRT数据的阈值系统,能根据外在环境状况调整阈值,以更准确判断剥离区域。团队基于此系统开发的模型,更能自动生成剥离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诊断能力。
Tarek Zayed指出,这套混合检测系统兼顾桥面及地下缺陷,并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整合方案,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我们更制订一个5级制的缺陷严重程度评级,令检测流程标准化,方便诊断及确定维修的优先顺序。」他补充,团队正积极探讨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业界伙伴合作,将系统应用于香港的定期桥梁检测工作。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不同国际期刊,团队将继续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并在本港推动智能桥梁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