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合办全运效益巨 湾区申办奥运不是梦
发布时间:03:00 2025-11-10 HKT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昨日正式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持开幕式,反映中央对全运会成功举办的高度重视。虽然官方开幕日期为昨日,但其实有多项赛事早于个多星期前开始,并诞生了多面奖牌。
当中外号「新女车神」的港队成员李思颖,在昨早举行的女子公路单车赛夺冠!这不但是成功卫冕和她的第二面全运个人金牌,也是中国香港代表队于今届赛事的第二金。港队首金得主是看似外国人的帆船选手贝俊龙,但其实他在香港土生土长,父母分别来自欧洲和美国,18岁时为了代表港队参赛而选择申领特区护照,其获奖凸显了香港的中西荟粹特色。
全运会是甚么,如果十多年前在香港街头进行访问,可能很多市民并不清楚。全运会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让全国运动好手以省、市及自治区等为单位参赛,与奥运、亚运一样每四年举行一次。香港在1997年、亦即回归当年首次参赛,「车神」黄金宝立即为港队取得全运第一金,但当时社会关注度不高,原因之一是回归初期部分港人对国家缺乏归属感。
港人对国家事务归属感提升
今年情况则完全不同,除了因为我国政经实力日趋强盛,多年来的国民教育成果,以及早几年的占中、黑暴及港独乱象等反面教材,增强了港人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同,更重要是今届全运会乃由广东、香港与澳门三地联合承办。香港也是全国运动员的东道主之一,不但加深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也大大提升了港人对国家事务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除了以上较形而上的得益,香港参与举办全运等大型体育盛事,也会带来许多实益。包括大量专程或顺道来港观赛的海内外旅客及其消费额,借着转播全运赛事对外宣传香港,尤其较具本地特色的七人榄球赛,可展示香港美景的三项铁人、高尔夫球、横跨港珠澳大桥的长跑及单车赛等。大型赛事也能刺激市民的运动意欲,以至运动用品店亦受惠。
香港过去自行举办过不少单项国际体育盛事,2009年还主办过地区性的东亚运,但当年申办2006年亚运会失败而回,原因之一是场地设施不足。香港的康体设施其实并不算少,但部分较为老旧及属普惠性设计,未必符合最新和最顶尖的国际赛专业标准。今年刚启用的启德体育园绝对顶级,但并不足够,兴建新场馆不够地,大幅翻新、提升旧场馆则不够钱。与地方大、场地多的广东省合作则可补不足,亦能为全运会引入更多旅游与国际元素。
2036年亚洲城市获选机会高
早于两年前已有智库组织建议,借鉴今次粤港澳合办全运会的成功经验,国家未来或可以大湾区名义联合申办夏季奥运会。通过善用三地现有的场馆等基建设施,以及套用巴黎奥运的环保、节约营运模式,应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有钱赚,同时带来难以量化的周边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中2036年奥运是个契机,因为2024、2028及2032年奥运,分别于欧洲的巴黎、北美的洛杉矶和大洋洲的布理斯班举行,2036年亚洲城市获选的机会较高,当中印尼、印度、土耳其及南韩等已表明有意申办。北京在2008年已举办过,当年香港亦有份协办马术赛。广州及深圳等广东省城市想突围而出,压过上海、重庆等其他国内竞争对手,最佳选择便是再次与港澳特区合作,相信在国内与国际层面都可获加分。
除了体育盛事,未来粤港澳三地还可用大湾区名义,合办其他类型的大型国际盛事。例如来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刚定于深圳举行,仅一河之隔、本身也是APEC成员的香港,是否亦能以某种形式参与协办呢?特区政府在这方面必须更加积极,主动与广东沟通及向中央献策,体现香港作为国家一分子的参与感、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