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约车市民欢迎 魔鬼在细节步步为营

更新时间:03:00 2025-10-27 HKT
发布时间:03:00 2025-10-27 HKT

  立法会在临休会前通过《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将现时属违法或灰色地带的网约车服务,正式合法化和规范化。未来包括网约车的车辆、司机及Call车平台,均会以发牌方式规管,无牌经营网约车属刑事罪,不单止会被扣车,还可能会扣人判监。除了一部分的士业界,相信绝大多数市民都欢迎今次立法,并对终于可以完全合法地乘坐、以至营运网约车引颈以待。
执行细节发牌条款待厘定
  然而,今次通过的仅为规管框架,许多执行细节及发牌条款,仍有待政府于未来半年以附属法例方式订立。正所谓「魔鬼在细节,成败在执行」,往后的落地工作才是重点,并且很易会踩中地雷,当局必须步步为营。
  首先是网约车的数目问题。由于现时并非由持牌的士或载客出租车提供的网约车服务,即等同违法「白牌车」,因此政府和业界都缺乏确切的现有网约车数字。有网约平台声称有多达3万名司机登记,但部分其实并不活跃或本身是的士司机。有推算现时有3000至5000辆非的士网约车经常提供服务,相对于全港约1.8万辆持牌的士(也不是全部活跃)绝非小数目。
  根据草案规定,估计有部分现有网约车及司机会因种种原因而无法领牌,例如使用公司或别人的车辆接客,不符合「人车捆绑」规定,或是有严重交通违例纪录等。与此同时,在正式合法化、规范化后,可能会吸引更多司机、私家车和集团经营者入行。若全部都获发牌,不但会令香港的塞车及违泊问题加剧,还可能因应服务供过于求,出现恶性竞争,同时影响网约车及传统的士的司机生计、服务质素和可持续性。
  以港人最为熟悉,网约车发展甚为蓬勃的内地为例,因网约平台近年的割喉式减价战,导致部分城市的网约车司机收入大减,传统的士更近乎被打残,最终要地方政府以至中央出手平乱,严打网约平台垄断及内卷式竞争,订立最低车资及司机收入标准,以至要重新控制网约车数目和扶持传统的士「翻生」,香港须引以为戒。
  不过,若持牌网约车数量太少,又会出现现时的士车队面对的困局,因服务供不应求,候车时间太长而遭乘客厌弃,宁愿继续光顾违法网约车。结果造成恶性循环,不单止的士车队本身普遍经营困难,旗下司机为求生活,亦纷纷回复以街上接客为主,以至重新转投非车队网约平台,政策原意背道而驰。网约车牌照僧多粥少,亦会增加现有网约车司机铤而走险,继续违法经营,以避免遭网约平台抽佣,令到香港的道路安全与乘客保障大打折扣。
职业司机不足问题未改善
  事实上,刚落地只有几个月的的士车队,在网约车合法化后的定位为何呢?当初设立车队制度,原意是在不引入非的士网约车的情况下提供网约的士服务。当局更要求车队经营者作出巨额投资,买入大量新车及招揽、培训司机。但不足一年政府又突然开放网约车市场,后者的入场门槛,例如车龄要求更远低于车队的士,难怪业界会有不公、以至受骗的感觉。
  官员或推说,正因为的士车队计划成效不彰,政府急民所急,才急速转軚立法规管网约车。车队经营者则指,他们经营困难,主因是请不到足够司机,即使出较高人工都吸引不到新血入行,担心网约车规范化后,只会「塘水滚塘鱼」,吸引更多的士司机转投网约车市场,达不到政府强调以的士服务为主,网约车为辅助,通过引入竞争,以提升香港的点对点个人化交通服务的政策目标。
  事实上,即使香港的整体失业率近年回升,但职业司机人手不足及老龄化问题仍然未见改善。运输业界建议增加外劳司机,除小巴外,的士也可聘用。亦有人认为无人驾驶的士才是未来趋势,美国及内地已开始应用,政府应尽早引入进行测试,勿再落后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