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后遗症|便秘、消化不良 源于脾胃气虚气滞|附化胃气食疗|倪咏梅中医师

「医师,我已经便秘一个星期。胃口又好差。」来诊的年轻人面色不是太好,感觉很疲倦。「明明上星期先疴咗三日,唔知点解宜家又变成便秘。」
「你平时大便正常吗﹖能不能一日去一次﹖」医师问。
「未肠胃炎之前真系好正常,一日去一次。上个星期唔知感冒定系食自助餐食错嘢,疴咗三日,之后睇西医食止疴药。唔知咪啲药劲得滞,食咗真系唔疴。不过宜家变咗疴唔出。」年轻人苦笑。「不过我一见疴唔出就停药,其实都停了四五日药,日日都有食嘢,仲食了唔少菜,都仲系疴唔出。」
仔细把脉,发现病人脉像为「沉弦滑」,舌头的舌苔亦厚。是肠胃炎之后,脾胃气虚,水湿内停的情况。即是脾胃不够气,体内又太湿,令肠道蠕动乏力,自然「有入无出」,难以排便了。处方健脾化湿理气的中药后,可以自然排便,而胃口于能排便之后亦转好。
这阵子肠胃炎成为热门话题,一来是很多交流团于外游时感染肠胃炎;另一方面是由农历新年至今,临床上很多病人的感冒也会合并呕吐或泄泻的情况,从中医角度来看,是因为春天多夹湿的缘故。湿气入于肠胃,大便湿滞,大便亦会变得稀溏易泻。
肠胃炎(中医称为:泄泻、呕吐)如果治理得宜的话,三数天就会痊愈。但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用止泻药来控制病征。中医认为这种情况就像「闭门留寇」,明明应该把病毒/病菌等病邪赶出身体的,可是止泻药往往减慢肠道蠕动,令病邪留在身体更久,消耗人体的正气,导致之后的后遗症。
肠胃炎后的便秘是很常见的后遗症,多数有两大类型:脾胃气虚及湿热气滞。
脾胃气虚
成因:多数曾严重腹泻、长期腹泻、曾服用止泻药,或本身体质较弱,易疲劳。
征状:没有便意,大便需用力,用力后大便量也不多,大便质地正常不硬。疲劳,腹胀。
治疗方案:健脾理气,促进肠道自然蠕动。
湿热气滞
成因:过食浓味、油腻、海鲜等湿热食物,肠胃炎未有忌口,继续食用湿热食物。或肠胃炎未有而太早停药,留湿热病邪停滞于肠中。
征状:大便难排,排出为软便或黏便。时有便意或腹痛,去到厕所却没有什么可以拉出来。腹胀,偶有臭屁。
治疗方案:清热去湿,理气导滞。清除肠胃炎余下的湿热,令肠道归于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肠胃炎后肠胃处于虚弱状态,即使便秘,也不应服用泻药,如含番泻叶、翅荚决明等成份的通便剂。因为脾胃虚弱者用了泻药,只会令肠胃越来越虚,最终出现没有泻药就拉不出来的困境。
大部份肠胃炎之后的消化不良,都会随大便通畅而改善。如果肠胃炎后大便正常,而胃口仍然差的话,甚至消化不良、胃胀气的话,很多时都是因为脾虚气滞引起。
中医角度,「胃」为腑,腑气应该是往下走的。这样食物就可以「落格」,轻松进入肠道消化。可是肠胃炎后正气损伤,肠胃功能低下,胃气就不能如常顺承而下,而形成滞气,甚至胃气上逆,出现反胃的情况。
如果肠胃炎时曾经严重呕吐,病后出现胃气胀、消化不良的机会会增多。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少食多餐,忌食粗纤维或难消化的食物如麦皮、糯米、蕃薯等。可以用5片生姜加一角陈皮煲水饮,以和胃降气。如未能缓解,应就诊注册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