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湿重疲劳?寒湿误当湿热 越去湿越疲劳

天气一下子由冬天变成春天,去湿是香港人永远的话题。湿重可以导致很多问题,如疲劳、肌肉酸痛、湿疹、口臭、面油多、风癞(荨麻疹)、白带异常、水肿、体重增加等等都是因湿重而起。但是湿也有分湿热和寒湿,如果分辨错误,只会越袪越湿。

寒湿和湿热怎样分﹖

湿,就是过多及身体用不著的水份。分为寒湿及湿热,主要是基于病人本身的体质,如本身属于寒底的,多数会出现寒湿;本身是热底的,多数会出现湿热。当然中间亦有可能转化,例如寒湿日久也会转化成湿热,湿热人士如果吃得太多生冷也会转为寒湿,这些就要由中医师仔细把脉断症了。

寒湿和湿热的分别,可以想像为冷水和热水,湿就水份太多了,可是多的是冷水还是热水是有分别的。

寒湿表现:

.畏寒怕冷

.手脚易冷、疲倦乏力

.关节疼痛,阴雨天加重

.口淡无味,食欲不振

.大便不成形,甚至易腹泻

.小便颜色清

.白带量多而色白

.面色苍白

.舌苔白厚

湿热表现:

.口渴喜冷饮

.口苦口臭

.身热心烦,易出汗

.小便偏黄,尿臊味浓

.大便不成形,甚至黏马桶

.面油多、头油多

.白带量多色黄,甚至味臭

.皮肤易湿疹或莫名搔痒

香港湿热的人较多,令很多寒湿的人都被当成湿热治疗,结果越治越湿。中医的目标是「阴阳平衡」,因此湿热的人要服用「清热利湿」的药物,例如土茯苓、茵陈、赤小豆、金银花、黄芩等。而寒湿的人,应服用「温寒散湿」的药物,如苍术、生姜、陈皮、藿香、白芷等药物。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热底一个寒底,寒底当成热底治,自然是越来越寒,越来越湿了。因为寒湿的一个主要成因是「脾胃虚」,脾胃是最怕寒的,如果长期服用寒凉药,脾胃功能进一步下降,水份代谢功能日差,湿就越来越多了。

平日坊间的去湿茶绝大部份都是去湿热的,湿热人吃了药之后排出大量小便,浑身舒畅,寒湿人吃了往往毫无反应,因此对去湿失去信心,觉得「湿系冇办法的,忍吓啦!」。其实只是药不对症引起的。有的寒湿人饮了去湿茶之后没有反应,误以为是药量不够,反而多饮几支,结果越饮脾胃越伤,湿上加湿。

如果平日饮薏米水、赤小豆汤去湿没有反应的人士,建议停服并找中医师把脉看看真正的体质才寻找适合的食疗。另外,月经期、怀孕期时要慎饮薏米水,因为薏米有令子宫收缩的作用,有机会令月经量多或滑胎。

更多文章